环境学院师生调研团赴三江源国家公园开展实践调研
发布时间:2023-09-22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重大制度创新。设立国家公园能够保护自然生态和自然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完整性,有利于生态系统和珍稀野生动植物的长效保护。为深入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公园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2023年9月12日-16日,由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院长庞军教授带队、六名师生组成的“行走美丽中国”调研团赴青海省西宁市、玉树藏族自治州等地,考察调研三江源国家公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生态资产管理的有关情况。
三江源区学“国之大者”,体悟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三江源国家公园是黄河、长江、澜沧江的发源地,占地19.07万平方公里,是中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公园。从中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到中国首批且排在首位的国家公园,三江源国家公园已成为青海响亮的“生态标签”,也是美丽中国的“亮丽名片”。
9月12日,调研团一行前往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考察调研并座谈交流。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晁世海、人事处处长郑小飞、生态展览陈列中心主任杨业清陪同考察。晁世海副局长详细介绍了“一个部门管理、一种类型整合、一个规划布局、一部条例规定、一套政策保障、一户一岗政策、一支队伍执法”的三江源创新模式,分享了三江源国家公园在实践探索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论”和生态文明思想等方面的成功做法、积极成效和有益经验。座谈会上,双方就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体制机制、管理事权界线划定、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一户一岗”政策落实、生态补偿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调研团师生与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开展座谈)
调研团一行还参观了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生态展览陈列中心及三维电子沙盘室。三江源开启了“国家公园”时代,以“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先行区”为建设目标,开展了从里到外的体制变革:整合设立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和长江源、黄河源、澜沧江源3个园区管委会,形成“一园三区”统一管理机构,握指成拳,实现了“一件事由一个部门来管”的目标,破除机制藩篱,打破“九龙治水”的困局。
(调研团师生参观生态展览陈列中心)
国家公园观“美丽中国”,感受万物和谐共生的东方智慧
玉树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三江源国家公园的核心区,被誉为众山之宗、千湖之地、江河之源,有着极其特殊且重要的生态地位。调研团对玉树藏族自治州进行了实地探访调查。
9月13日,调研团率先来到地处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的澜沧江源园区管委会,听取了澜沧江源园区管委会党委委员、规财部部长牟永红和生态保护站站长才培多杰的介绍。牟部长和才站长详细讲述了园区共建共管共享一体化协调联动机制的有关情况。随后,调研团与管委会就生态管护员制度建设、管委会与地方政府联动协调、园区特许经营发展等方面开展了详尽交流。
(调研团师生与澜沧江源园区管委会开展座谈交流)
9月14日,在澜沧江源园区管委会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调研团深入位于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的查旦湿地开展调研考察。查旦湿地是长江源区最大的泥碳湿地,是唐古拉山北麓与澜沧江西源扎曲形成的一个夹角,湿地广布,河流纵横,牦牛穿梭其间悠然自得,长江南源当曲发源于此。2022级博士研究生梁宇超惊叹于查旦湿地的壮观,他表示“上千个小小湖泊,像满天繁星坠入地面的草原之上。沿途中我们看到了藏野驴、黑颈鹤等多种野生动物,能够感受到这样一片湿地蕴藏着大量的生物多样性资源。湿地资源非常珍贵,同时也非常脆弱,需要我们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保护这样的良好生态。”
(调研团师生深入查旦湿地腹地)
在去往查旦湿地的途中,调研团拜访了住在青藏高原山脚下的游牧藏民家庭,就国家公园园区内“一户一岗”制度、生态补偿机制的落实情况进行了访谈,聆听了其从普通牧民转变为澜沧江源园区一名生态管护员,从建档立卡贫困户到公益网格员,从被动接受管理向社会管理参与者转变的人生故事。通过访谈,调研团了解到像这样的牧民管护员在三江源国家公园有17200余人,园区通过落实生态效益补偿、国有天然林管护、生态工程务工、生态管护岗位就业、产业扶持、定点帮扶等政策,积极吸纳群众参与生态工程。农牧民们享受到了生态“红利”,保护生态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调研团师生访谈藏族牧民家庭)
澜沧源头访特许经营,探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路径
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昂赛乡,是三江源国家公园澜沧江源园区的核心区域。澜沧江在这里画出一道美丽的弧线,形成了风景壮丽的昂赛大峡谷。作为三江源地区生物多样性最丰富地区之一,昂赛大峡谷因其独特的风光,成为国内外众多高端自然体验式漂流、科考研学旅行和高原徒步旅游的目的地,也成为三江源国家公园内第一个开展生态体验特许经营活动的试点。
9月15日,调研团前往杂多县昂赛乡实地调研生态体验特许经营活动的开展情况。据澜沧江源园区管委会党委委员、规财部主任牟永红介绍,杂多县昂赛乡年都村已有22户牧民参与特许经营,有的成为体验向导、有的成为“牧家乐”老板。通过开展生态体验活动,三江源国家公园打破了自然保护区内牧民单一的收入模式,有效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牧民增收共赢。经营收益加上生态管护员的工资,让村民在实现增收的同时也响应了乡村振兴的号召。
(调研团师生前往昂赛大峡谷开展生态考察)
(调研团师生了解园区内特许经营活动开展情况)
调研团一行随后走访了位于昂赛乡的国家公园自然教育基地,参观了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监测站,深入了解昂赛大峡谷特许经营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后发优势的有益探索。自然资源特许经营制度使得国家公园“两山”转化的路径不断扩展,生态体验和环境教育等特许经营活动有序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形式持续多元。
(调研团师生参观国家公园自然教育基地、生态监测站)
玉树州览州立博物馆,补充自然与环境知识
9月16日,调研团一行参观了玉树州博物馆。进入展厅走廊,尕朵觉悟雪山的大幅照片映入眼帘,巍峨壮观;展厅的玻璃地板下展示有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江河流经区域的地理沙盘;展览内容聚焦于三江源保护区的自然环境及珍稀物种。调研团先后参观了三江源自然生态陈展和可可西里展示中心,通过陈列的各类展品对三江源国家公园的自然风光、生态文哈、民族色彩等方面有了更为充分、直观的感知。
(调研团师生参观玉树州博物馆)
从世界高海拔地区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到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再到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如今,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园已近两年。作为中国首批、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国家公园,三江源国家公园见证了中国不断走向生态文明的光辉足迹,铸就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一座绿色丰碑。
此次“行走美丽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调研由庞军院长领衔,生态文明研究院副院长王克副教授、刘士磊助理教授等参加此次实践调研。调研团师生的足迹翻越了海拔近4900米的加柔该拉垭口,克服了强烈的高原反应、与少数民族的语言障碍和远程异地的崎岖跋涉。“我们冒严寒、战缺氧,趟河谷、攀川壁,上了一堂以峡谷、湿地、江流为‘教室’的思政课。”2023级硕士研究生秦海翔表示,“作为新一代的环境人,我们要把三江源所需所盼与自身所学所长结合起来,使得‘中华水塔’更加坚固丰沛,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千湖美景再度归来。”
此次国家公园主题调研,旨在研究在生态极其脆弱的长江、黄河、澜沧江发源地,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应当何去何从。三江源地区的实践告诉我们,破解发展与保护难题,关键是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正确把握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探索协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