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学院动态
环境新闻丨生态环境学院师生赴香港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开展本科拔尖人才国际交流

发布时间:2024-12-09


为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人才培养国际化,落实中国人民大学《立德树人 博学成才——中国人民大学面向2037建校百年人才自主培养创新行动计划》,拓展本科生国际视野与经验,中国人民大学生态环境学院师生2024年11月25日至26日赴香港开展本科拔尖人才国际交流活动。本次活动由张红亮副教授带队,来自明德环境“经济学-科学”实验班和“可持续发展与城市治理”实验班的4名本科生参加,旨在研讨香港与内地的本科生人才培养与科研经验。


DAY 1

25日,交流团一行前往香港理工大学,参加了“香港理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交流研讨会”。研讨会由香港理工大学裴卿副教授主持,汇集了来自香港浸会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的学者,以及两校师生。

交流团前往香港理工大学参观


裴卿教授详细介绍了香港理工大学本科生培养体系,强调该校灵活的课程设置、全英文授课以及丰富的国际交流机会,并分享了学校为本科生提供的多种实习项目和奖学金。

裴卿副教授介绍香港理工大学本科教学体系


随后,郭美瑜助理教授陈佩秀助理教授介绍了香港浸会大学和澳门科技大学的本科生培养情况。在自由讨论环节,交流团师生分享了中国人民大学本科生拔尖人才培养的经验,探讨了与香港高校加强合作的可能性。郭美瑜教授指出可以吸收内地本科生担任课题科研助理。裴卿教授建议定期举办学术论坛,促进两地本科生的学术交流。

会议自由讨论环节双方进行交流


下午,陈佩秀教授与交流团的本科生分别就各自的研究课题进行了学术分享与汇报。

陈佩秀老师分享了关于香港循环经济的环境效益的研究。她的研究梳理和总结了香港固体废弃物利用政策,采用实地调查和情景模拟方法,定量预测了气候变化背景下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的碳减排潜力。

陈佩秀助理教授进行汇报


王吉诺同学介绍了环渤海地区货运结构变化对空气污染的改善效应。他的研究使用断点回归和广义DiD方法,结果表明“公转铁”政策的实施有效降低了空气污染水平,政策收益高于政策成本。

21级本科生王吉诺进行汇报


李卉洁同学汇报了碳排放与经济发展脱钩的驱动因素研究。她发现中国整体上在波动中逐步实现了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脱钩,但脱钩效应在城市间具有较强的区域异质性。

22级本科生李卉洁进行汇报


翁泽宇同学使用熵值法和ZSG-DEA模型,探讨了中国城市碳排放配额的最优分配方案。他的研究结果表明,ZSG-DEA模型适用于省级层面的碳配额分配,但在市级层面并不适用。

22级本科生翁泽宇进行汇报


陈思婉同学汇报了数字平台推动消费端绿色转型的研究进展。她的研究将对知名数字平台开展定性与定量分析,以期理清大数据背景下ESG推动绿色转型的作用机制。

22级本科生陈思婉进行汇报


研讨会气氛热烈,与会师生们纷纷提出宝贵意见与建议。裴卿教授总结道,科学研究不仅要注重规范性,还要重视研究结果的内在价值。

汇报结束后师生开展问答交流


会后,交流团参观了香港理工大学,进一步加深了对该校教学和科研环境的了解。

香港理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交流研讨会圆满结束


DAY 2

26日上午,交流团前往香港太平山考察香港绿地建设和发展。太平山是香港的自然景观与旅游名胜,香港的绿地占比约66%,但大量绿地的保护也加剧了建设和居民用地紧张,激发了学生们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平衡的思考。

香港绿地保护与城市发展


下午,交流团前往香港大学参加了以“将生物多样性纳入企业责任”(Integrate Biodiversity into Corporate Responsibility)为主题的对话会。英国著名动物行为学家Dr. Jane Goodall香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何国俊教授分别就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其经济价值进行了分享。

何国俊教授从经济学视角出发,用印度秃鹫的死亡增加了人类感染疾病风险以及狼的消失导致的鹿群增加造成了更多的交通事故两个独特的案例揭示了生物多样性的经济价值。

何国俊教授发表演讲


Dr. Jane Goodall以深情而细腻的描述,讲述了自己儿时与自然和生物的亲密接触。她呼吁大家要意识到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自然的恩惠。她鼓励每个人,尤其是年轻人,要行动起来,从自己做起,为保护生物多样性贡献一份力量。

Dr. Jane Goodall发表演讲


交流会结束后,中国人民大学师生与何国俊教授开展了进一步的交流。

交流团师生参观赛马会环球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双方首先围绕内地与香港高校在本科生培养方面的异同与互补性进行了深入探讨。何老师分享了香港大学在本科教育中的创新实践,并对内地学校在基础训练和科研型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给予高度评价。

随后,学生们向何老师提出了自己在科研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与挑战。针对这些真诚的求问,何老师结合自身经历分享了学术心得。他强调,科研并非速成之事,而是需要耐心积累和持续创新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保持好奇心、勇于尝试新事物,并不断突破自我局限,是走向成功的关键。


何国俊教授博士生、人大生态环境学院校友夏侯沁蕊带领交流团参观香港大学


此次交流不仅促进了两地之间的学术交流,也为未来教育合作与科研创新奠定了基础。通过与前沿学者的对话,四名本科生拓宽了学术视野,为他们未来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了经验。

交流感想

2021级本科生王吉诺:

非常荣幸作为唯一的大四本科生参加香港交流活动。在两地高校的本科教学对谈中,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四年的本科教育,感受到了内地与香港培养模式的不同。两地未来有很大潜力开展深入合作,实现资源互通、优势互补,为学生提供更多成长机会。我也很幸运能应何国俊老师邀请,参加了与Dr. Goodall的交流会,并亲眼见到这位顶尖学者,聆听她的动人演讲。更幸运的是,能在会后与何老师交流,听他分享科研经验。这些经历让我更加坚定了未来在环境领域从事学术研究的志向,也激励我在研究生学习中继续努力。

2022级本科生李卉洁:

在香港理工大学的交流中,我深刻感受到两地教育体系的异同与互补。该校国际化视野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让我开阔了眼界,见识到教育创新的潜力。专家教授对我学术汇报的点评,使我深受启发,敬佩他们严谨的学术态度。参加Dr. Jane Goodall的交流会,亲眼见到这位杰出人物并聆听她动人的保护故事,深深触动了我,坚定了我投身环保事业的决心。与何国俊教授的交流让我受益匪浅,他的科研热情与教育理念激励我更加专注于学术与实践,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推动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2022级本科生翁泽宇:

此次交流访问中,我们走访了香港理工大学和香港大学,并与多位学院院友建立了联系。座谈中,院友们纷纷表示希望加强与学院的合作,令我深切感受到学院的强大凝聚力与广泛影响力。这次交流还让我实现了“学术追星”,通过近距离聆听何国俊教授分享他的求学与科研经历,我对科研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总的来说,我深感荣幸能有机会参与这样的交流活动,感激学院提供的宝贵机会与全力支持。

2022级本科生陈思婉:

这次调研安排紧凑,内容丰富,涵盖学术研讨、人才培养、经验分享和实地调研等方面,让我深刻体会到学术与教育交流的深远意义,收获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在与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师生的交流中,我感受到了不同思维模式带来的选择差异。香港高校为本科生提供丰富资源和机会,学生需根据自身兴趣主动挖掘,发展路径更加多元化。这启发我在学习中更多思考自己的发展方向,而非随波逐流。交流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我将更加珍惜每次交流机会,拓宽学术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