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学院动态
中国人民大学明德环境学术讲坛第十六讲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2-12-03

2022年12月3日,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主办的“明德环境学术讲坛”第十六讲以线上会议的方式成功举办。本次讲坛邀请昆山杜克大学可持续投资研究项目主任张俊杰副教授作了题为“碳市场的有效性”的学术报告。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院长庞军教授首先致辞,代表学院对张俊杰主任为我院师生作学术报告表示诚挚感谢。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昌敦虎副教授主持。

张俊杰主任在报告中首先对碳价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他指出外部性问题的根源是价格的缺失,而引入碳价能够使外部成本内部化,从而引导市场主体进行最优的决策,因此碳价在气候变化减缓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经济激励型环境规制手段,有效的碳市场能够形成反映企业边际减排成本的碳价,并通过这一价格信号引导稀缺的碳排放配额流向具有最高价值的产业,实现资源最优配置。因此,碳市场不仅具有约束碳排放总量的环境有效性,还具有成本有效性,能够以最小的社会成本(总减排成本)实现既定的规制目标。

基于此,张俊杰主任的研究团队从中国碳市场的有效性和碳市场与企业竞争力之间的因果关系两个方面出发,开展了一系列深入研究。通过梳理全国碳市场的交易价格和交易量,张俊杰主任的研究团队发现我国的碳市场具有明显的履约市场特征,大部分交易均发生在企业年底清缴碳配额前夕,而其余时间段的交易活跃度则相对较低。针对有效市场假说的几个检验结果表明,我国的碳价不是一个随机游走过程,具有较强的可预测性,同时与煤炭价格表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与石油价格和沪深300指数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聚焦于我国碳市场能否激励企业减少碳排放和对企业的经济影响这两个问题,张俊杰主任的研究团队使用全国企业税收调查数据,应用PSM-DID模型评估了区域碳市场试点的政策效果。结果表明,在区域碳市场试点的交易阶段,该政策促进了企业的能源节约和低碳燃料转换,从而有效降低了企业的碳排放水平。此外,在碳市场的规制作用下,尽管企业减少了劳动力和资本投入,但也提高了生产效率,因而产出指标并未发生显著降低,这也表明碳市场在发挥减排功能的同时,并未带来企业经济绩效下降的负面影响。

聚焦于我国碳市场能否为企业创新提供激励和降低总减排成本这两个问题,张俊杰主任的研究团队使用上市公司低碳创新专利数据,应用DDD模型评估了区域碳市场试点的政策效果。结果表明,碳市场显著提高了企业低碳创新的数量和质量,同时这种低碳创新能够帮助企业改善财务绩效,实现总减排成本的下降。

聚焦于我国碳市场是否导致碳排放从控排企业转向非控排企业这一问题,张俊杰主任的研究团队以企业集团内部的碳泄露为切入点,得到了控排企业向同一集团内的“姊妹”非控排企业转移碳排放生产活动的证据,这一结论也印证了构建全国统一碳市场的必要性。

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昆山杜克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厦门大学、兰州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湖南大学、新疆大学、广西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京财经大学、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北京绿色交易所有限公司等三十余所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机构的200余名师生及科研人员参加了本次讲坛。

在交流讨论环节,与会师生针对学术报告中关于模型中的样本识别和指标构建、碳市场与绿色金融的关系、大宗交易对碳市场有效性的影响、碳价可预测情景下的市场套利空间、增加碳市场流动性的政策措施等问题,与张俊杰主任进行了深入探讨。

最后,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蓝虹教授进行了点评。蓝虹教授指出,张俊杰主任从环境经济学理论出发,透彻地剖析了碳市场这一经济激励型环境规制手段的高效性,抓住了履约市场的特点,深入分析了目前碳交易活跃度低、交易量占总配额比重不高的关键原因。同时,蓝虹教授还指出,张俊杰主任在分析碳市场的有效性和碳市场与企业竞争力之间的因果关系时,通过严谨的逻辑推理和完善的实证模型得到了精确的研究结果,解答了目前广泛存在的对碳市场的困惑。

明德环境学术讲坛同时得到中国人民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