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学院教师昌敦虎团队在数量经济学权威中文期刊《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上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2025-04-06
2025年3月,中国人民大学生态环境学院教师昌敦虎副教授及其合作者的研究成果“生态环境空间管控、土地价格与绿色发展——基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准自然实验”在经济学权威期刊《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刊发。昌敦虎为第一作者,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2022级博士研究生张泽阳为第二作者,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2022级博士研究生杨瑄为通讯作者,生态环境学院马中教授参与合作并进行指导。该论文是中国人民大学跨学科青年学术团队项目“中国式绿色发展模式的环境经济政策创新”的研究成果。
绿色发展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支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背景下,如何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构建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生态环境空间管控格局,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为绿色发展增添动力,是亟待探索的时代命题。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作为一种重要的生态环境空间管控单元,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提升绿色发展能力的重要保障。然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内受“人地约束”影响,加之其在空间上与欠发达地区高度重合,生态保护目标与经济发展诉求之间的矛盾尤为突出。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管控缺位,则无节制的资源开发利用会造成生态空间损失和生态功能退化;若管制刚性过高,则可能导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为实现持续有效的生态环境改善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政策限制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其严格的管控措施会从供需两端对土地交易市场产生影响。本文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为例,识别生态环境空间管控下的土地市场价格响应,系统考察地方政府如何借助市场机制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以实现绿色发展,以期为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建设中更好发挥政府与市场的双重优势,推动效率与公平相统一的绿色发展提供政策启示。
研究发现,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设立在造成地价下降的同时,表现出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和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绿色发展特征。机制分析表明,企业和居民用地需求“双降”是市场主体响应政府管制引致地价下降的重要渠道。地方政府调整供地策略,借助市场机制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构筑了适应生态环境空间管控要求的经济布局,推动形成了产业绿色转型、工业提质增效、农村居民增收和城乡收入差距缩小的绿色发展模式。异质性分析显示,地区生态重要程度提高、地方政府环境治理动机增强会放大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设立的负向地价效应,且该政策有助于促进省际协同治理。成本收益分析表明,该政策具有成本有效性。
本文的边际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基于生态环境空间管控下供地趋紧的视角,为地方政府如何优化土地配置结构,进而形成适应绿色发展要求的经济布局和生产生活方式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在识别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设立影响地价的内在机理基础上,全面考察地方政府如何发挥调控作用并利用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将优化土地要素配置作为绿色发展“转换器”,在产业“加减”过程中探寻发展方式转型密码,推动效率与公平相统一的绿色发展。第二,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对用地的严格管控角度拓展了地价形成的相关文献。本文全面探究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设立的地价效应以及政府和市场协同发力产生的绿色发展效应,不仅扩充了地价形成的生态环境空间管控政策因素,还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设立的经济效应和绿色发展效应补充了来自土地要素市场的经验证据。此外,本文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政策的直接和间接成本收益两个层面科学评估了政策的成本有效性。第三,通过匹配微观土地交易数据、微观企业数据以及全国高空间分辨率自然地理和生态环境数据,构建了精确到中国县级行政区层面的“地块—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自然地理—企业”合成数据集。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是经济学和管理学权威期刊,AMI权威期刊,国家社科基金首批资助期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认定“A类期刊”,2024年复合影响因子为16.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