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学院师生调研团赴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开展暑期实践调研
发布时间:2023-08-0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理解体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鼓励青年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调研了解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启动“行走美丽中国”系列项目。7月23日至28日,由环境学院刘国华副院长担任领队、王克副教授任组长,14名师生组成的“行走美丽中国”海南调研团共赴海南,实地考察海南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之路:探访红树林保护地,切实体会海南生态景观的独特价值;参与鹦哥岭研学之行,了解国家公园生态教育价值的巨大潜力;跟随总书记的足迹,学习毛纳村“茶旅融合”的绿色发展之路;深入五指山雨林,探索“海南屋脊”的生态价值。六天五夜的调研之行,调研团师生胸怀“实事求是”的精神,找寻“两山理论”的生动实例,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之路。
深入红树林,感悟生态魅力
调研团队的第一站来到海南东寨港红树林保护区。保护区地处海南省东北部,位于海口市美兰区演丰镇,有着独特生态功能和“绿色氧吧”之称。其区内生物多样性丰富,包括鸟类204种、软体动物115种、鱼类119种、蟹类70多种、虾类40多种。
怀揣着对东寨港红树林保护区的期待,调研团队于7月24日上午走进红树林保护区,切身领悟红树林的生态价值和独有魅力。在东寨港红树立保护区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调研团队首先对东寨港红树林科普馆进行了参观,对红树林的生态情况有了更为系统专业的认识。
调研团队了解东寨港保护区
保护区工作人员说:“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保护珍稀植物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内容,一定要尊重科学、落实责任,把红树林保护好。’而我们红树林保护区深入贯彻党中央决策,切实保护好红树林,定期对红树林进行定位观测,减少对红树林不必要的干扰和破坏。”
工作人员向调研师生介绍红树林生物资源
调研团队于红树林栈道上行走
为了更好地对红树林状况进行观察,调研团队乘船绕游红树林外部一圈(红树林保护区工作人员在非特殊情况下也会选择乘船从外部对红树林进行巡查,以免进入红树林而破坏了其原有生态)。前进中,我们发现海岸线曲折多湾,泻湖滩面缓平,而红树林就分布在整个海岸浅滩上。红树林中外围植被根系极为发达,附近有观测设备分布。
“海上森林公园”红树林面貌一隅
海南省环科院座谈
7月24日下午,调研团来到海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进行座谈。海南省环科院主要从事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生态环境应用基础研究和生态环境保护技术服务,是海南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当之无愧的“智囊团”。
调研团首先对海南省环科院积极探索区域蓝色碳汇的试点实践进行了解。海南环科院因地制宜开展蓝碳储备调查,在海口考察了红树林和渔业碳汇的现状,在万宁观测了红树林和海草床等蓝碳生态系统,在三亚推动了蜈支洲岛海洋牧场示范基地建设……鉴往知来,砥行致远。通过不断总结经验,环科院以蓝碳研究促进生态建设,成为我国“双碳工作优等生”。
调研团师生同海南省环境科学院的专家进行座谈
随后,调研团针对海南环科院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方面开展的行动进行深入了解。环科院方面介绍了其在碳排放核算、“三线一单”、生态补偿等方面的相关工作。双方就“碳标签” “两山平台”创建、碳普惠机制助力零碳消博会实现等实践案例和生态资产管理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老师和同学们向环科院踊跃提问、各抒己见,现场气氛轻松热烈。调研团还对环科院的海南蓝碳科技馆和中国热带土壤标本馆进行了参观。调研团了解到,“土”和“壤”事实上是有区别的。“土”由岩石风化自然形成,“壤”却是人类耕种改良的产物。而在海南,“土壤”这类至关重要的环境要素就存在十余个类别,为海南孕育出充实丰富的陆地生态系统提供了必要条件。
调研团师生参观海南蓝碳科技馆
走进鹦哥岭 初识雨林奇景
7月25日下午,调研团来到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鹦哥岭片区。山形酷似鹦哥嘴的鹦哥岭,是海南第二高峰、海南陆地的中枢,是海南岛重要的水源保护地,也是海南最年轻、陆地面积最大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鹦哥岭分局的管理人员详细介绍了国家公园建设的相关情况。他们目前正在积极利用鹦哥岭动植物博物馆作为教育平台,定期组织科普教育活动,包括走进学校和村庄进行科普宣传,为公众提供更多机会了解鹦哥岭的自然和生物多样性。随后,调研团参观了鹦哥岭动植物博物馆。在工作人员的讲解下,同学们了解到鹦哥岭片区动植物资源种类及重要保护植物的生境、特征与保护情况。参观之后,调研团跟随工作人员的脚步,沿着雨林栈道一同踏入雨林的神秘世界,体验生态之美。漫步雨林栈道,工作人员向同学们介绍了雨林里的植物绞杀、空中花园、板根等奇妙的雨林景观。
通过参观体验,调研团对于热带雨林生态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增强了对保护和研究热带雨林珍贵物种的重要性的认识。
工作人员为调研团队介绍国家公园鹦哥岭片区发展现状
跟随总书记的脚步,体悟毛纳村
7月26日下午,调研团来到毛纳村开展调研和访谈活动。毛纳村原名为毛脑村,是海南省五指山市水满乡下辖的一个黎族村寨,距离水满乡政府约1.6公里,距离市区约30公里,共33户128人。早期的毛纳村建筑破旧、道路泥泞、环境脏乱,与外界交往较少,由于山多、地少,毛纳村产业发展一度滞后,老乡们曾调侃自己“穷得只剩下山和水”,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种植茶叶和外出务工。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各项政策的实施,特别是从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毛纳村考察时起,在“乡村振兴要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上下功夫”这一重要精神指引下,毛纳村充分发挥背靠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五指山片区的地理优势,通过因地制宜发展大叶茶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业,走上了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发展新道路。
调研团沿着盘山公路来到毛纳村,从村口的游客服务中心出发,沿着总书记走过的村道走进村子,溪水潺潺,满目青翠。沿途设有茶文化体验中心和特产售卖点,调研团来到总书记参观过的茶坊,了解手工茶叶制作过程,之后与农户开展深入交谈。
毛纳村手工茶坊
毛纳村农户调研
调研团了解到,毛纳村大部分村民以农业种植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种植作物以茶叶、槟榔、橡胶、油茶为主。近年来,毛纳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递增,在2021年已达到15000元/人,同时增速趋稳,体现了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显著成果。随后,调研团来到制茶手工坊、农户家中考察当地的产业发展。制茶手工坊中的村民正为炒茶忙碌,农户家门口整齐摆放着米酒、姜酒、槟榔、红茶等农产品,以供游客挑选购买。
参观之后,调研团分为三个小组,由学院老师带领分头到农户家中开展访谈。通过访谈,调研团对于国家公园建设给毛纳村带来的改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最后,访谈团来到了脱贫户家里,当地农户热情招待了访谈团,并向环境学院师生讲述了通过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脱贫故事。
调研团学生在毛纳村对村民进行访谈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五指山分局座谈
7月26日上午,调研团前往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五指山分局开展座谈会,刘国华副院长首先向与会的五指山分局领导简要介绍了本次调研的背景、意义与要点,调研团师生与分局领导就五指山分区的生态产品摸底情况、国家公园管理模式等进行了交流,对国家公园建设对周边居民的影响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调研团师生同五指山分局的工作人员进行座谈
共赴五指山热带雨林实地考察
7月27日,调研团来到五指山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实地调研。五指山,海南第一高山,素有“海南屋脊”之称,位于海南岛中部,山体南北长40余公里,东西宽30公里,峰峦起伏成锯齿状,形似人的五指,故得名。其中五指山二峰1867米,是海南岛的最高峰。
跟随着五指山分局工作人员的引导,调研团从山脚下启程。前半段路程大家身处雨林之中,栈道在溪流、树从、岩壁间蜿蜒。五指山由于其特殊的气候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从海拔160米至1867米,片区记录野生维管束植物2146种,栈道两旁树木蓁蓁、遮天蔽日。
沿栈道而上,到达昌化江之源,清澈的泉水从山间倾泻而下。五指山不仅是昌化江的源头,也是海南三大江河中的万泉河发源地和分水岭。再往上就是栈道的尽头,从这里开始调研团开始了真正的“登山”之旅。最后大家到达五指山一峰,远眺群山,入目皆是青翠。
通过这次实地考察,调研团的同学们对五指山在维护物种多样性和涵养水源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及建立国家公园的重要性有了更为深刻具体的理解。
徐上助理教授、赵浩助理教授、王艳华博士等参加本次调研考察。
昌化江之源
调研团师生同国家公园护林员结伴登顶五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