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社会实践——生态环境学院“行走美丽中国”实践团赴安徽南陵考察调研
发布时间:2024-07-25
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创造性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两山”理念强调了生态价值与经济社会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为协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指明新路径。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深入践行“两山”理念,作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新探索“两山”理念转化的实践路径,用“生态+”理念谋发展、“+生态”思路促产业,走出了一条“以生产力提升自然力,以自然力反哺生产力”的“两山”转化之路。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探寻生态资产管理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高效途径,中国人民大学生态环境学院“行走美丽中国”实践团第一站来到了安徽省南陵县。
7月14日-20日,中国人民大学生态环境学院安徽调研团在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生态环境部政研中心)的指导下,在南陵县人民政府、南陵县生态环境分局的大力支持下,由庞军院长带队,张红亮副教授、邸敬涵助理教授参与指导,共计16位师生前往南陵县,围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模式和体制机制创新开展实践调研,深入了解“两山”理念在引领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生态环境部政研中心综合部主任杨小明,政研中心综合部王姣姣、杨木兰全程参与本次实践调研工作。
安徽南陵
南陵县地处皖南丘陵向沿江平原过渡地带,生态环境优美,山川水系纵横,近年来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坚持打生态牌、走生态路,在“两山”转化实践中持续探索,先后获评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等称号。“以生产力提升自然力,以自然力反哺生产力”,南陵县创新提出“1861”战略,将“两山实践创新行动计划”作为美好南陵建设十大行动计划之一,凭借当地生态资源丰饶、绿色空间广阔等得天独厚的优势,打造出5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7个中国驰名商标,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两山”实践创新之路。
(一)深入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学习代代相承护鳄精神
7月15日上午,师生调研团首站来到了南陵县“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展馆,参观“两山”理念在南陵县的落地生根与实践创新历程。一段段精彩生动的短片,展示了南陵县为践行“两山”理念付出的艰辛努力和创造的重大成果,例如以生态资源为股份的“两山银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岳西翠兰等)、生态补偿机制等等,紫云英稻花轮作的生态农业模式更是令调研团印象深刻。
师生调研团参观南陵县“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展馆
在南陵县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会长盛学锋的带领下,师生们参观了位于展馆三层的南陵县生物多样性体验馆,亲眼见到了野生扬子鳄、豹猫等动物的标本,盛会长为师生们热情分享了保护协会以往的救助经历,给大家展示了猫头鹰、娃娃鱼、天鹅等小动物的成长照片,每一张照片背后都有一个群众自发救助和保护野生动物的感人故事。盛会长将保护责任寄希望于青年一代,他的奉献精神也深深感染着生态环境学院的师生们。
师生调研团参观南陵县生物多样性体验馆
随后,调研团一行来到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陵保护管理站参观护鳄世家,聆听第三代护鳄人张晟为大家讲述三代人护鳄的感人事迹。调研团师生们和张晟交流中询问了目前的护鳄情况,了解到他们仍面临着一些困难,例如收入和补贴不够护鳄支出等,但令人感动的是护鳄人张晟依然一直坚持用心做好这项工作,把这份精神传承下去。之后,师生们前往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陵县长乐片区,深入自然保护区腹地进行调研。
师生调研团在长乐野生扬子鳄保护站参观“护鳄世家”
师生调研团走进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腹地
当天下午,调研团一行前往长乐村村委会,与村支书及工作人员进行座谈交流,了解长乐村的基本经济状况、生产活动和发展情况。长乐村位于南陵县籍山镇东部,地处野生扬子鳄核心保护区,栖息有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野生扬子鳄种群。长乐村牢固树立“两山”理念,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在2017年成功实现“贫困村”出列。调研团随即在村内展开入户问卷调查,通过与当地村民进行深入访谈,对当地土地承包、生态种养、人地冲突等情况有了更全面深入的认知。
师生调研团在长乐村开展座谈交流
师生调研团在长乐村开展入户访谈
“护鳄世家”第三代护鳄人张晟:不是我选择了这份政府的巡护员工作,我是自发做这件事的。虽然它占用了太多时间,也没有时间做其他工作补贴生活,但这份情怀是难以割舍的,然而我们知道,未来护鳄还任重道远,需要政府的大力推进,法律完善以及生态搬迁的努力等等。
2021级本科生官中循:来到南陵调研的第一天,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跟随张老师走访农户,进行实地访谈。我们在村干部的带领下,进入长乐村的综合家庭农场。了解到阿梅(化名)整合500亩农地、雇佣短工管理和开办养殖场的模式。她提到,鸟类对水稻的危害大于扬子鳄,为解决人兽冲突提供了新思路。
2021级本科生周尤阳:第三代护鳄人张晟继承爷爷张金银的遗志,成为第三代“护鳄人”,每日巡护扬子鳄,防止环境破坏。他深厚的感情和坚定的信念使他在收入微薄的情况下依然坚守岗位,成功将扬子鳄数量从6条增加到60余条。他的勇气和责任感令人敬佩。
(二)走进烟墩霭里绿水青山,探寻生态文旅发展新路径
7月16日,调研团来到烟墩镇霭里村,开展秀美乡村生态文旅模式调研学习。山岚天秀,云雾缭绕,这是调研团队对烟墩霭里的第一印象。霭里村位于安徽省芜湖市的最南部,被誉为“芜湖的南大门”,森林覆盖面积高达87%,拥有天然的自然禀赋优势。
在霭里村游客接待中心,调研团队从可视化的大数据分析平台和一段段用心拍摄的宣传片中穿越四季,置身乡村。作为首批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近年来,霭里村积极建设生态旅游产业,打造小格里国家森林公园和五个和美乡村,极大保存了传统民俗和农耕文化。同时,霭里村还坚持打造特色生态产品,为农户自产农产品打开销路,提高村民经济收入和生活质量。
师生调研团参观霭里村游客接待中心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李白笔下的格里胡村,是调研团在霭里村实地考察的第一站。村与村紧相连,人和人常相遇,沿途可见连片的农家乐、乡村超市和匠心独具的手工艺品。调研团继续走入仓里村和状元村,在“江南第一灶”感受历史沉积形成的人文景观,踏上风吹稻浪簇拥掩映的小径,拥抱传统农耕文化的清香。在自闲书社,调研团看到了霭里村走向未来的雄心。文创产品、胶囊旅社等新产业的建设,誓要推动烟雨霭里品牌走向全国。
师生调研团在霭里村内开展实地走访
当天下午,中国人民大学生态环境学院、生态环境部政研中心和烟墩镇镇政府开展“两山”实践创新调研座谈会。调研团深入学习霭里村在贯彻“两山”理念中的重要举措与重大成果,对当地在坚守乡村原风貌的基础上打造“山水原乡·爱你霭里”主题乡村旅游品牌表示赞扬,大家更深刻感受到“两山”理念实践落地的重要性。最令师生们佩服的是,烟墩镇副镇长陶瑞婷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对答如流,对全镇各方面的发展数据了然于胸,也正是以她为代表的基层领导干部的用心用情,推动烟墩镇生态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随后,师生对霭里村村民开展入户调研,深入了解当地发展状况、经营模式以及村民的切身感受。
师生调研团和烟墩镇镇政府开展“两山”实践创新调研座谈会
师生调研团对霭里村村民开展入户调研
半仓民宿赵掌柜:我在经营民宿的同时,能帮助村民实现就业,并帮销农产品,如果没有凭着我们村天然的美丽环境、借着镇上有力的组织,乘着帮扶政策的东风,是不会有现在这么好的生活的。所以我始终怀着感恩的心,也想要带动大家一起把日子过好。
2021级本科生王婷聪:青云霭霭天地和,群鸭逐稻人自得。木头巧匠算流水,志在山河赴高阁。
2021级本科生王吉诺:霭里,爱你!“爱”是今天调研的主题。作为烟墩镇生态旅游发展的典范,霭里村自2012年抓住“美好乡村”建设政策机遇以来不断改善村内基础设施、挖掘产业潜力,打造了独特的旅游IP,形成了“引力中心”,带动村民增收,人均收入超越全县平均水平——这是村集体村干部对未来美好图景的爱;在和村集体、镇长座谈过程中以及对村民访谈过程中,都能感受到当地村民对生活的满意度不断提高、对政府的支持始终如一——这是村民对村集体的爱。这两种爱相辅相成,促成了今天霭里村的美好样貌。在调研过程中发现这样的“爱”,是这一天行程中最深刻的收获。
(三)走访白茶和凤丹产业基地,绘就乡村生态振兴新画卷
7月17日上午,调研团前往烟墩镇万兴村全国有机白茶基地进行调研。南陵县万蕊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独立于山丘之上,与四面茶田为伴。清风徐来,屋内茶香四溢,烟墩镇万兴村支部书记万海水生动地讲述了万兴村“以茶振村”的奋斗历程。
调研团前往烟墩镇万兴村全国有机白茶基地调研
万海水书记:万兴村坐落于山区,原先以烟草为主要产业,烟草种植规模最大时可达800多亩,年产值三四十万元。2015年,在美好乡村建设的引领下,万兴村决心走上产业发展之路。2021年,全县首家党组织引领茶叶合作社在万兴村成立,一条从茶叶种植到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逐步形成。由于采茶用工需求量大,劳动强度不高,白茶产业有效带动了当地妇女和老人的就业,真正做到“让百姓都有事情干”。采茶雇工每日收入保底130元,多劳多得,就业总收入每年可达800到900万元。
万兴村目前种有栀子花1000多亩,白茶2000多亩,另有水产、油茶等其他产业。万兴村所产白茶的品种与安吉白茶同出一源,秉持“品质为先”的理念,有机白茶的种植过程中不施加农药化肥,茶叶品质得到了鉴定检测机构和市场的多方认可。
调研团师生纷纷品尝了带动当地美好乡村建设的栀子花红茶和白茶,并在万书记的带领下走到田边,认识观察白茶和栀子花植株,大家在茶山上收获了受益匪浅的一课。
下午,调研团率先来到了号称“牡丹之乡”的何湾镇龙山村,调研当地凤丹产业的发展状况。在致力于党史教育的龙山学院,师生了解到龙山村多样的生态旅游产品,悠久的革命文化和人文历史。原龙山村支部书记、“中国好人”胡太平与师生面对面交谈,将龙山村中草药产业的发展历程娓娓道来。
调研团在何湾镇龙山村龙山学院开展调研座谈
走到田间地头,烈日之下,看到蝴蝶在凤丹丛中翻飞,黑漆漆的凤丹籽承载了百姓增加收入、改善生活质量的朴素心愿。龙山村支部书记汪明喜向大家分享了乡村振兴的成功经验: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作为中间媒介,帮散户与制药厂合作对接,有力保障凤丹销路和农民收益。
调研团在何湾镇龙山村参观凤丹种植基地
离开龙山村后,调研团一行继续来到丫木脚村了解传统古村落保护,感受省级非遗“十兽灯”的文化传承,在水龙山瀑布体悟生态之美。
2021级本科生李晴:行走在漫山茶树中的时刻,是在教科书上永远无法体会到的。读懂脚下的一片片茶叶,也是在读懂“两山”转化的路径。绿意盎然的山野拥有一种魔力,让我们在炎炎烈日中感受到沁人的凉风。山绿起来了,乡亲的钱包鼓起来了,脸上的笑容多起来了,一幅产业兴、乡村美、乡民富的乡村生态振兴画卷就这样在我的眼前缓缓展开。
2023级本科生李浩宇:在今天的调研里,我领略了白茶千亩的风光,听着万兴村书记讲述白茶产业发展壮大、造福一方的同时,又陶醉于杯中香茗;下午的何湾镇一行,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琳琅满目的乡村特产,也让我印象深刻。尤其是曾任当地党支部书记的“中国好人”胡太平爷爷,他的现代愚公精神的感人事迹和亲切和蔼的面容让我深受触动。临近傍晚,氤氲的古村,飞悬的瀑布,又给今天的调研活动增添了色彩,让今天更加充实而有趣。
(四)了解自然生态农耕模式,书写美丽中国建设新篇章
7月18日上午,调研团一行前往弋江镇紫云英科技文化展示馆进行参观学习,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芜湖青弋江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汪玮和她的父亲,即全国劳动模范汪根火一起为大家介绍了紫云英作物的种植和用途。在与汪总的交谈中,了解到多年来青弋江种业公司在紫云英科研培育、紫云英市场拓宽、稻花轮作实践等方面付出巨大努力。展示馆墙上的南陵紫云英弋江籽在全国南方地区的推广种植图,让调研团从更深层次时间和空间维度看到紫云英产业未来巨大的发展空间。同学们在参观过程中积极提出问题,与汪根火、汪玮父女研讨交流,对紫云英绿肥赋能生态农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也深深体会两代农人对农业的坚守和初心。
调研团前往弋江镇紫云英产业研究院调研
汪玮:“帮农民挑选高产种子,帮国民端好手中饭碗”的初心坚定了我们推广弘扬紫云英文化的决心。
随后,调研团来到弋江镇四连村的久红莲藕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现场感受莲子采摘,学习生态农业发展模式。进入种植基地后,弋江镇四连村支部书记刘友红和久红莲藕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汪晓静为大家讲解了莲蓬打理和采摘的具体过程和步骤,带领大家参观了种植基地的彩色稻米、稻荷轮作的种植模式,并讲解了“五彩田园梦,四连荷香米”的新型五彩稻米的种植历史和发展过程。通过深入交流,调研团关注到,该模式为当地村集体经济带来迅速发展,近两年村集体净收益从过去的十万元突破至百万,政府将持续大力支持该基地种植,基地也在坚持创新探索。调研间隙,指导老师张红亮和邸敬涵结合近日调研所见、调研成果,就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生态产品价值发展模式主题与同学们开展探讨交流,为同学们讲授了一节生动的田野课,同学们也依次分享调研心得,促使全体师生深入互动交流,互相汲取调研收获和经验。
调研团在弋江镇四连村久红莲藕种植基地参观调研
当天下午调研团一行来到安徽南陵奎湖省级湿地公园宣教馆,了解奎湖湿地公园在当地涵养水源、保护生态的重要作用。安徽南陵奎湖省级湿地公园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向调研团介绍了生态保护优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方向,全面讲述了奎湖湿地公园的生态修复保护历程和保护促发展的未来规划。而后,调研团师生就奎湖湿地公园保护、湿地保护修复与经济发展、奎湖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与当地负责人进行探讨,受益良多。
调研团参观安徽南陵奎湖省级湿地公园宣教馆
2021级本科生杨尚霖:怎样的发展模式能最小化生态影响,以及如何使良好生态环境反哺社会经济发展,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两个重要问题。弋江镇以紫云英种植改善土壤状况的自然生态农耕模式,四连村稻莲共植、产业融合的绿色发展模式,则交出了两份亮眼的南陵答卷。同时,四连村六年间翻天覆地的变化表明,基层干部队伍在乡村治理中同样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将村民组织起来、将资产盘活起来、将土地利用起来,才能将美丽乡村建设起来。
2021级本科生贾润青:四连村在短短一个十年内达成的成就俨然足以提交一份完美的答卷,稻米和荷花的间作轮作在全国各地中更是独特,不得不肯定,四连村的村集体带领村民走出了一条发家致富的道路。然而身处安徽芜湖南陵,先天性的资金、资源、交通等劣势属性难以摆脱,如今市场稻米品牌应接不暇,文创农产品百花齐放,四连村唯有以荷花莲叶为底蕴,在偌大的需求端找到属于和适应的消费,才能寻找到新的道路,也期待四连村在下一个十年的精彩表现。
(五)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
7月19日上午调研团从南陵出发前往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位于宣城的全国最大扬子鳄保护区调研。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扬子鳄的人工饲养繁殖与野化训练为主要目的,在这里,同学们进一步深入了解了扬子鳄野生种群保护的总体路径。
在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南陵保护站工作人员黄桂霞的带领下,调研团进入位于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中国扬子鳄博物馆。同学们了解到,由于农田侵占湿地导致的生境碎片化、农药与化肥施用带来的水体水质劣化、气候变化以及人兽冲突带来的意外死亡等诸多因素,目前扬子鳄难以在野外维持稳定的野生种群。因此,我国在设立诸多分散的扬子鳄自然保护区的同时,在宣城市设立了安徽省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通过人工繁育,使得现存的扬子鳄人工种群数量由以前的200余条增加至一万余条。同时,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也积极参与鳄鱼的野化放归工作,同时通过无人机巡查、红外摄像机、GPS标记等多种方式对野化放归的扬子鳄种群进行持续的跟踪调查,并通过建设越冬基地等方式降低了人工繁育扬子鳄冬眠过程中死亡概率,使得安徽省扬子鳄野生种群规模不断扩大。
师生调研团在中国扬子鳄博物馆参观走访
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学们进一步加深对于扬子鳄种群保护的了解,正如同学们在长乐村所见到的,“人地冲突”、“人兽冲突”始终是濒危野生动物保护过程中的核心矛盾,对于扬子鳄的保护,其生存需要大规模的湿地为其提供食物、隐蔽与冬眠环境,但农民对于湿地的侵占极大幅度地缩小了扬子鳄野生种群的栖息地,这进一步证明进行合理的国土资源再规划、通过各种方式调整用地类型、解决土地侵占问题是野生动植物保护的重中之重。
当天下午调研团来到中国宣纸文化园,体会安徽地区特色的宣纸文化。与常见的美术纸不同,宣纸制作采用当地特色树种青檀为主要原料,以沙田稻草为配料,充分结合两种不同植物纤维的特征,使得产出的宣纸质地优良,具有极强的耐腐蚀与耐老化的能力。同时,可以经过染色、烫金等工艺,制作成具有装饰作用的“熟宣”。当地充分发扬宣纸文化,在保留了宣纸古老而繁复的制作工艺的同时,积极相应人民的文化生活需要,将宣纸结合当地“宣笔”“徽墨”等文化产品,推出包括信笺、折扇等一系列具有本地特色的宣纸产品。在这里,同学们亲自观摩和尝试了宣纸的制作过程,对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与打造乡村生态旅游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
师生调研团参观中国宣纸文化园
2023级本科生郭俊航:“生物多样性关系人类福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扬子鳄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其珍稀程度不言而喻。在几代人的接续奋斗下,生态修复与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扬子鳄数量已达万余条。这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逐渐实现的现实缩影。它不仅彰显了我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坚定决心与不懈努力,更激励着我们积极探索,为美丽中国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2023级本科生光博涵:宣纸作为安徽重要的文化产品,是安徽本地文化的重要载体。这几天的调研中,文化旅游所依托的本土文化同质性问题一直难以解决,在这个方面,中国宣纸文化园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典范。通过将本地工业与本地文化产业充分结合,实现了二产到三产的转化,也期待当地能够更加深刻、广泛地发掘富有当地特色的乡土文化,为绿色旅游、生态旅游提供支撑。
在生态环境部政研中心的全程指导下,“行走美丽中国”安徽调研团顺利完成了五天的实践调研。本次调研,生态环境学子们深入学习了安徽南陵在生态保护、生态产业发展、资产管理方面的创新做法和主要成果,对“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实现路径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生态环境学子们用脚步丈量中国大地,用心灵感悟美丽中国,以实践作基础,以理论为指导,书写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青年答卷!
这趟调研之旅让我受益匪浅,深入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的村庄,与基层干部和当地农户交谈的过程加深了我对生态保护、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以及生态旅游的认识,稻鳄共生、稻花共生和有机白茶等产业也让我意识到生态产品的多样性与发展挑战。纸上得来终觉浅,这次实践也激励我在未来多参与社会调研,真正将所学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2021级本科生郑国华
在本次安徽南陵扬子鳄国家自然保护区调研中,我深刻地理解了解决人地冲突、保护野生动物、实现自然资源的生态价值的困难,协调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必然存在着诸多矛盾。当地结合传统与现代、自然与人类和谐共存的乡村发展模式,在保护环境的同时,积极寻找各种途径提高村民收入与生活质量,提供了很好的“两山”理念实践样板。这次调研不仅开阔了我的视野,也增强了我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2023级硕士研究生赵临轩
行走美丽中国,我们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