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学院教师赴四川巴中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专题调研
发布时间:2025-03-31
2025年3月26日至28日,应四川巴中市生态环境局的邀请,中国人民大学生态环境学院教师调研团队赴四川巴中市开展了为期三天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专题调研。调研团由院长庞军教授带队,成员包括曾贤刚教授、石磊教授、马本副教授和赵浩助理教授。巴中市副市长任小娟、巴中市巴州区委常委、副区长(挂职)刘国华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参与调研活动,巴中市生态环境局总监刘文、综合科科长朱学东陪同调研。此次调研旨在考察巴中市在践行“两山”理念,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面的实践案例,并为巴中市扩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巴中市位于四川盆地东北边缘,地处秦巴山区腹地,总面积12296.93平方公里。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巴中市是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被纳入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3%,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常年保持在95%以上,享有“川东北氧吧”的美誉。近年来,巴中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创新实施“生态+产业”“生态+文化”“生态+旅游”等发展模式。2022年11月,巴中市成为四川省首个地级“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024年,南江、通江县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恩阳、平昌县(区)入选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通过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和培育生态产业集群,巴中市探索出一条具有山区特色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26日上午,调研团首先来到通江县沙溪镇王坪村,瞻仰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该陵园始建于1934年,原安葬7800余名烈士,2011年扩建后迁入散葬烈士墓1万余座,现共安葬25048名烈士,是全国规模最大、安葬人数最多的红军烈士陵园。调研团队怀着崇敬的心情,沿着青石台阶拾级而上,首先来到红四方面军英雄烈士墓前,向革命先烈默哀致敬。随后,团队瞻仰了英勇烈士墓碑,听工作人员介绍墓碑上镌刻的英雄事迹,深刻感受到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在参观英烈纪念墙时,团队成员认真聆听了讲解员关于川陕革命根据地光辉历史的详细介绍,了解了红军在川陕地区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通过实地参观和深入交流,调研团队不仅加深了对革命历史的认识,更接受了一次深刻的红色教育洗礼,进一步坚定了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的信念,并对当地“传承红色文化、推动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将红色资源作为推动文旅产业发展重要支撑的具体实践有了深刻认识。
随后,调研团来到了通江县银耳博物馆,全面考察了“通江银耳”这一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全产业链发展。通江县作为椴木种植银耳的起源地,被评为中国银耳之乡。依托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人们直接将银耳菌种接种在天然生长的青冈段木之上,让银耳得以自然生长。这种遵循自然规律、接近野生栽培的方式,使得通江产出的银耳品质上乘,价格也远高于国内其他产地的银耳。博物馆内设有银耳历史文化展区、现代科技展区和产品体验区,全面展示了银耳从传统种植到现代化生产的演变历程。据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通过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构建了从种植、加工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全县银耳年产值突破4亿元,真正实现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此外,政府还积极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太空育种技术,通过将银耳菌种送入太空,利用太空环境诱变,培育出高产、优质的新品种,进一步提升了通江银耳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体现了生态产品价值的创新实现。同时,当地还开发了银耳深加工产品,如银耳饮料、银耳面膜等,延伸了产业链,提高了产品附加值。通过“互联网+农业”模式,建立了银耳电商平台。这一系列创新举措,不仅保护了传统种植技艺,更实现了银耳产业的现代化转型,为山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成功范例。
26日下午,调研团首先走进平昌县驷马镇双城村,探访以油画《父亲》为文化内核的乡村振兴项目——“巴山美村˙父亲原乡”。双城村是画家罗中立上世纪70年代体验生活的驻地,其代表作《父亲》以村民邓开选为原型创作,画作不仅成为中国美术史上的经典,也让双城村被誉为“父亲的村庄”。“当年罗中立老师在这里一住就是三年,和老乡同吃同劳动,村民至今还叫他‘罗二’。”工作人员指着一幅复刻的《父亲》油画介绍。项目以《父亲》创作原址邓家大院为核心,改造闲置农房为农耕文化馆、美术馆和巴山特色民宿,保留夯土墙、青瓦顶等乡村肌理。此外,项目还联动周边200亩粮经复合园、800亩桑蚕产业园,开发特色农产品和丝巾、竹编等文创产品,形成“农业+加工+旅游”链条。如今的双城村,艺术展览与农事体验交织,民宿集群与桑田绿野相映,昔日的“父亲原乡”正书写三产融合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篇章。
随后,调研团来到巾字村调研农村环境整治。该村针对山区特点,秉承“分散处理、就地回用”的治理思路,建设了8套微型污水处理设施。村支书介绍称,村里的污水处理设施采用“三格化粪池+灰黑水分离”技术,处理后的水质符合农村生活污水排放标准,全部用于农田灌溉和景观用水。具体而言,该技术首先通过三格化粪池进行初步沉淀和厌氧发酵,随后通过灰黑水分离系统将生活污水中的灰水(洗涤用水)和黑水(厕所污水)分别处理,最后经过人工湿地进一步净化。处理后的水质达到国家《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B标准,可直接用于农田灌溉和景观用水。同时,通过建立“村民付费、集体补贴、财政奖补”的运维机制,确保设施长效运行,为山区农村污水治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当天最后一站,调研团来到天马山国家森林公园。公园以马尾松、杉木为主,森林覆盖率达92.3%,负氧离子浓度达33563个/cm³,获评“国家级森林氧吧”。公园内建有10公里森林步道,沿途设有观景平台和休憩亭,游客可以漫步其中,欣赏层峦叠翠的自然景观,享受大自然的清新空气。来自巴中市秦川文旅公司的管理人员介绍,森林公园完全依赖旧的林场厂房和护林小径进行后期开发,在追求生态价值实现的同时,保证了环境保护。森林康养中心充分利用林下药物资源,开发出独具特色的药浴项目,实现了生态产品的有效利用。如今,森林公园已成为市民的避暑胜地,夏季吸引大量周边市民前来露营,夜晚的森林音乐会更是成为当地一大特色,极大地丰富了市民的休闲生活。这一发展模式充分体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和谐统一,为山区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了成功范例。
27日上午,调研团第一站来到了南江县云顶镇的云顶茶园。云顶镇依托其独特的高山富硒土壤和优越的生态环境,种植出高品质的茶叶。这些茶叶以“巴中云顶”区域公用品牌为核心,主打高山有机富硒茶,不仅口感醇厚、香气浓郁,还富含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深受消费者喜爱。云顶镇通过建设标准化生态茶园,实现了“茶园变公园、茶山变金山”的美好愿景。与此同时,云顶镇将茶产业与民宿养小镇相结合,形成了茶旅融合的特色业态。云顶茶乡文旅康养综合体目前已完成综合服务中心、茶笺小筑民宿、太空舱民宿等工程建设,并拓宽了景区道路。这些项目为游客提供了生态休闲和养生体验,真正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服务业的转型升级。
随后,调研团到访位于巴中市南江县长赤镇龙泉村的南江华润希望小镇。在这里调研团了解到当地通过举办“羊BA”篮球擂台挑战赛等活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促进村民的身心健康和社区凝聚力,打造宜居宜业的可持续发展社区。据当地工作人员介绍,华润希望小镇项目于2021年底启动建设,历时一年半完成,对龙泉村进行了环境、产业和治理的全面升级,新建了党群服务中心、农耕文化艺术馆、篮球场等公共设施,并配套完善了道路硬化、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当地积极实施以长赤镇翡翠米、中药材、长赤麻饼等农特产品生产销售为主的项目,其中长赤镇翡翠米作为四川省首批通过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的大米品牌,市场认可度高,产品供不应求,品牌价值高达32.56亿元,产品远销省内外,年产值突破1.3亿元。同时,当地紧紧围绕小镇周边4A级景区的旅游资源,建设了一座极具特色的米兰花酒店,并以此为龙头,依托啤酒精酿坊、希望茶庄、青年旅社等项目组合,带动地方村民开展民宿和农家乐等配套项目,有效带动村集体创收。当地的特色活动“羊BA”篮球赛以当地特产“南江黄羊”为IP,自2024年6月启动以来,已吸引来自汉中、广元、南充等地的50余支队伍参赛,累计举办超过100场比赛,获得线上线下的广泛关注。此外,小镇还结合赛事举办非遗展演、音乐节、农特产品展销等活动,形成了“农文体旅商”融合发展的新模式。
27日下午,调研团首先考察了南江县赤溪镇西厢村。西厢村是一个以生态资源和历史文化为特色的村庄。村里约70%的村民姓“岳”,大多为岳飞四子岳震后裔,村中保存着岳氏家训,传承“精忠”文化。村内保护着一株树龄达1100余年的金丝楠木古树,直径1.8米,为国家一级古树,被誉为“活化石”和“镇村之宝”。围绕“河流、塘库、渠堰、古树、茶叶、黄羊”等资源,西厢村打造了“植梦西厢”文旅品牌,建成省级古树公园、峡谷漂流、七彩网红桥、稻田摸鱼等体验项目,并发展特色民宿和生态研学等项目。近年来,西厢村以“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理念,推动“产村景文人”深度融合发展,围绕国家一级古树保护建成金丝楠木管理中心1处,围绕岳飞精忠文化主题建成岳飞文化广场1个,同步配套农产品研学中心、休闲垂钓区、农产品认购区、农产品展销区、游客接待中心等;以星空民宿为引领,建成特色森林星空民宿10栋,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多样化路径。
接下来,调研团前往南江县文旅示范区光雾合谷康养小镇,调研当地文旅康养产业发展情况。光雾合谷康养小镇地处秦巴山腹地/米仓山南麓,毗邻国家级4A级风景区光雾山。光雾山森林覆盖率超过98.5%,负氧离子含量超过30000个/cm³,年均温度18.2℃,是康养度假、休闲旅游的理想之地。光雾和谷康养小镇是南江县创建光雾山5A级旅游景区的重大文化康养综合项目,也是全市第一座寨文化长廊,建设有旅游商业区、五星级温泉酒店、精品度假酒店、国际生态木屋康养基地及栈道、康养医院、文创中心、文化活动广场、乡镇小学及幼儿园、康养社区、生态湿地公园及景观、森林运动公园等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和康养设施,项目总投资70亿元,规划区域9000余亩,总建筑面积近100万平方米。通过现场考察,调研团看到了南江县牢固树立并努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致力于处理好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努力推动南江县文旅康养产业发展,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有效途径,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当地百姓增收致富的生动实践。
28日上午,调研团驱车前往光雾山及大小兰沟省级自然保护区调研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旅游产业发展。调研团首先来到了位于米仓山景区腹心的天然画廊,画廊全长520米,386株被称为“冰川时代活化石”的巴山水青冈树集中分布其中,最大胸径95cm,树龄150年以上20多株。调研团了解到当地为更好保护这一世界少有、中国独有、巴中特有的珍稀物种——巴山水青冈,近年来,大小兰沟自然保护区通过疏伐林下过密灌木、草本植物和常见物种,提高林内的通光率,减少竞争压力,促进幼龄个体的更新,加强对老龄个体的保护管理,增强种群的天然更新能力,促进巴山水青冈种群持续稳定生长。接下来,调研团来到了另一核心景区燕子岭考察。燕子岭是光雾山景区喀斯特峰丛地貌最具代表性的景观区域,平均海拔1700米,分布着红山崖、南天门、七女峰、万笏朝圣、燕岩石林等多个景点,这里生态优良,风光秀美,四季如画。调研当天恰逢光雾山降雪,气温也降至零下3度,但调研团热情未减,通过与光雾山风景名胜管理处和巴中市生态环境局领导深入交流,调研团了解到了光雾山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立足生态资源优势,在保持当地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和完整性的同时,着力发展生态旅游的有效举措,同时也对当地如何推动光雾山丰富多样的原生态农产品走向市场,实现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化提出了建议。
28日下午,调研团来到被称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新地标”的恩阳古镇调研。恩阳古镇位于四川省巴中市恩阳区文治街道,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历经1500余年历史,现有18条古街巷,589栋明清古建筑,曾是米仓古道上最繁华的集镇,是川东北重要水码头和物资集散中心。1933年至1935年,红四方面军先后设仪阆县、恩阳县,留下的川陕苏区唯一列宁模范学校走出了张思德等革命先辈,现存红军经理处、革命法庭等众多革命旧址,是川陕苏区保存最完整的县级苏维埃政权旧址群。恩阳古镇聚焦“茶馆子、戏窝子、饭堂子”建设目标,依托米仓文化街,恢复古镇市井生活气息,复原米仓古道上茶馆子生活场景,打造川东北最大滨河露天坝坝茶馆,依托文创集市,集中保护展示皮影戏、蓝印花布、竹编等非遗文化。依托万寿宫、河派川剧戏楼广场建设川北灯戏传承体验中心,打造集川剧展示展演、文化传承、沉浸体验为一体的综合文化活动空间,常态化开展川剧、皮影等主题展演活动。恩阳古镇在保护红色文化遗产,传承历史文脉,赋能文旅融合发展,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当天下午,生态环境学院生态与环境经济学系主任马本还应邀在巴中市生态环境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会议上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论与实践”为题进行了专题讲授。讲座围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基本概念、实现路径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理论介绍,着重辨析了生态产品的概念和市场、政府、政府+市场三大价值实现路径;而后针对生态产品总值(GEP)和特定地域单元生态产品价值(VEP)的核算理论、实践进展、应用场景进行了详细介绍,辨析了两种核算的不同、以及未来的工作重点;重点梳理了国内城市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成功探索,总结了可供借鉴的经验,特别强调了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结合对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性;最后,基于中国人民大学生态环境学院研发的“中国城市生态资产管理指数2024”对巴中市生态资产管理状况进行了诊断评估,识别了巴中市在生态资源、管理能力、政策创新等方面的优势,同时建议巴中市系统谋划、打造亮点、丰富模式、强化合作、持续用力,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和绿色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更大成效。学习会由巴中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吴智明主持,市局领导班子成员、各科室业务骨干参与现场学习,五个区县生态环境分局主要领导和业务骨干以视频会议的方式在线学习,学习人数300多人,为下一步巴中市更好地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作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通过此次实地调研,调研团队对巴中市在践行“两山”理念、积极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方面的丰富实践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也对巴中市进一步深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重点领域提出了具体建议。此次调研为中国人民大学生态环境学院与巴中市生态环境局、巴中市光雾山风景名胜管理处开展进一步的交流和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