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学院动态
黄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展研讨会举办 发布生态文明研究最新成果

发布时间:2023-11-06

11月2日至4日,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生态文明研究院联合环境学院、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共同举办黄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展研讨会,并发布《黄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评估报告》。

研讨会紧扣黄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理论与实践前沿问题,设置开幕式、主旨报告、专题报告、圆桌论坛、参访交流五个单元。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朱信凯出席会议开幕式并致辞。

朱信凯在致辞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永续发展的高度,作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习近平总书记走遍黄河上中下游,在郑州、济南两次召开座谈会,亲自擘画、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发出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号召。中国人民大学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拥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独树一帜”的学科优势,在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推动高水平生态文明研究方面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使命。自去年年底以来,中国人民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组建专门团队,依托相关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对黄河流域49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情况进行了专门的调研,发现了很多真问题、新问题。希望本次会议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紧扣黄河流域自然保护区建设主题主线,通过思维碰撞、智力汇聚、经验交流,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贡献智慧与力量。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王炜晔代表调研团队发布了《黄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展评估报告》。研究团队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的方式,对黄河流域49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了深入调研,从管理体制、科研监测、旅游开发、社区发展等多角度出发系统梳理了黄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成效,为保护区进一步发展提供思路借鉴,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主旨报告环节由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仇焕广教授、生态文明研究院副院长王克副教授主持。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原副局长、一级巡视员,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副会长王恩光,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张惠远,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所长、教授秦天宝,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李文军,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郑华作主旨报告。

王恩光以“青海省国家公园建设与发展思路”为题作主旨报告,介绍了青海省在建设国家公园中的先进经验。青海省紧盯“三步走”规划目标,深入探寻生态价值、生态责任和生态潜力的内在逻辑,在全省范围内建立起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交出一份展现生态文明建设新作为的时代答卷。

张惠远以“强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监管以高水平保护促进流域高质量发展”为题作主旨报告,他围绕黄河流域生态脆弱治理难、水环境问题突出、监管机制不健全中展开阐述,提出应从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生态保护修复全程监管、加强污染治理风险防控、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等方面着手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

秦天宝教授以“国家公园立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为题作主旨报告。他对国家公园立法的体系性、超前性、渐进性、本土性、针对性、协调性等方面的难题进行了深入分析,从利益平衡的角度系统阐述了国家公园立法的三种可能选项,并结合陕西、四川、甘肃三省实例探讨了我国“一园一法”的立法模式。

李文军教授以“国家公园产权制度建立面临的主要问题”为题作主旨报告。她系统介绍了土地征收、移民搬迁、生态补偿等传统产权处理手段的优势和局限,并分析了引进保护地役权可能面临的制度背景、监管要求、行政能力、税收激励等问题,提出应当充分借鉴国外实践经验,结合我国具体的制度国情,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产权制度。

郑华以“自然保护地生态产品总值核算与价值实现”为题作主旨报告。他系统介绍了GEP的概念、核算方法和指标体系,同时以青海GEP核算为例,探讨了GEP核算在评估考核、生态补偿、生态保护恢复、生态价值实现机制等方面的应用。

专题报告环节由中国人民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副院长曾贤刚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助理教授王炜晔,中共中央党校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副教授王晓莉,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苏明明,桃花源基金会副总裁田犎,大自然保护协会高级经理罗永梅作专题报告。

王炜晔以“黄河流域自然保护地管理情况分析”为题作专题报告。经过在黄河流域49个国家级保护区的调研工作,王炜晔指出,经过多年的建设管理和国家有效的宏观指导,保护区整体上在基础设施、管理能力等方面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和提升,在资源管护、科研监测、宣传教育等方面成效显著,不断向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靠近,但部分地区依然存在着社区发展、人兽冲突、管理体制不顺畅等问题。

王晓莉以“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从‘生态美’到‘共同富’”为题作专题报告,她从发展悖论、发展理念、制度响应三方面生动讲述了浙江乡村振兴和生态建设的发展经验。“千万工程”探索出一条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中国的科学路径,造就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万千农民群众,成效显著,影响深远。

苏明明以“保护地生态旅游的理论演进与实践探索”为题作专题报告,她从生态旅游的政策背景、理论演进和实践模式出发,结合江西三清山、云南红河阿者科村、北京海淀上庄京西稻种植区、澳大利亚拉明顿国家公园和莫顿岛等生动案例介绍了生态旅游的实践探索,分析了未来生态旅游发展的开发策略、产业结构、资源投入和建设思路。

田犎以“保护区社区工作经验分享”为题作专题报告。他介绍了桃花源基金会保护区的基本管理情况、社区工作历程、社区工作策略、社区工作板块,并结合四川省老河沟和八月林保护区、吉林通榆向海保护区、安徽黄山九龙峰保护区、湖北神农架保护区的工作经验,提出保护区开展社区工作应牢牢抓住社区成为主体、动员达成共识、科学设计逻辑、设定恰当目标的要点。

罗永梅以“自然保护适应性规划法在自然保护地规划管理中的应用”为题作专题报告,她从自然保护适应性规划法(CAP)的确定项目、制定计划、实施与监测、调整交流、特点和可用资源详细介绍了CAP的基本原理、应用场景和特点难点,以长江江豚自然保护区为例论证了CAP方法应用于中国自然保护区管理计划编制中的可行性和优越性。

在圆桌讨论环节,山西阳城蟒河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黄鑫,甘肃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资源科科长、高级工程师李小刚,甘肃漳县珍稀水生动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副主任李晓强,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委会工程师刘晓丽,山西省林业和草原局二级调研员庞灵选围绕“自然保护地发展壁垒问题”进行讨论。嘉宾们充分探讨了保护区林木采伐、禁牧和草畜平衡、社区居民矛盾、保护区确权、生态补偿方案、旅游工作发展等问题,并分享了处理相关问题的经验做法。刘金龙教授指出,社区发展、旅游生计是保护区和社区长期面临的共同问题,保护区应当充分利用数字化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助力工作开展。

甘肃秦州珍稀水生野生动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办公室主任池勇江,大通北川河源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办公室主任李福华,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副科长魏启超,陕西陇县秦岭细鳞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副主任闫建新以“自然保护地能力建设”为主题展开讨论。嘉宾们分析了自然保护区当前管理中存在的资金保障尚缺乏、治理体系待完善、产品转化不充分、宣传科普不广泛、科研力量需加强等问题,提出黄河流域保护区需根据各自特点分类管理,敏锐挖掘生态市场进一步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业务科副科长安源,宁夏中卫沙坡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刘荣国,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魏蒙,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信息宣传科副科长张海庆就“自然保护地入口社区建设方案”进行分享。嘉宾们介绍了保护区在社区发展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通过社区共管活动、签订共建协议、深入走访调研和惠民补偿政策等措施,各保护区有效实现了与居民的冲突化解和利益共享,发展人地和谐的生态产业,实现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以点带面推动周边社区发展。

山西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徐茂宏,甘肃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保护监测科科长剡瑞,青海大通北川河源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于志俊以“自然保护地发展提升方案”为主题进行探讨。三位嘉宾讨论了保护区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路径、社区建设和共享机制,围绕参与式保护、现代化建设、数字化窗口和科研平台进行深入分析。推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高质量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稳妥有序推进建立健全保护管理制度,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推进社区共管协调发展。

研讨会期间,部分参会嘉宾与生态文明研究院负责人进行座谈交流,就进一步推动校地协同合作,服务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达成了诸多共识。生态文明研究院与黄河流域各自然保护区将进一步在人才培养、科研联合攻关、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等加强合作,实现共同可持续发展。

来自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科学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科学机构和高校的专家学者,黄河流域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大自然保护协会等投身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企业和社会组织专业人士,以及环境学院、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师生代表100余人参加本次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