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学院师生调研团赴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实践调研
发布时间:2023-10-17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创新性地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国土空间规划相结合,推动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制度,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梵净山作为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成员单位,其独特的地质学、生物学、生态学价值突出,在贵州乃至全国、全世界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中,铜仁市充分利用梵净山生态资源的优势发展生态旅游,以生态旅游反哺生态资源保护,以生态旅游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领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探寻自然保护地生态资产价值实现之路,环境学院于2023年10月10日至10月12日组织“行走美丽中国”师生调研团前往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本次活动由环境学院总体策划,学院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共18人参加。
置身山谷之间,考察梵净山生态旅游发展情况
10月10日上午,调研团队前往亚木沟,对梵净山地区生态环境状况和生态旅游情况开展实地调研。亚木沟位于贵州省铜仁市江口县境内的太平河岸边,毗邻梵净山,是梵净山生态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天然的避暑胜地之一。峡谷内植被原始,石崖俊秀、飞瀑流泉、清水潺潺、古藤环绕,具有典型的“幽、秀、奇”等特征。调研团队从隐于山谷之间的刘伯温祠堂出发,沿着山间小路步行而下,栈道两旁,树木繁盛茂密,溪水千变万化,山石形态各异,构成了一幅幅生动壮丽的原始生态画卷。在调研中,同学们了解到,亚木沟物种丰富,有珙桐、红豆杉、楠木等珍贵树种,金丝猴、猕猴、林麝、穿山甲、红腹锦鸡、虎斑蝶等珍稀动物在此繁衍生息,山中空气负离子浓度高,有着天然氧吧的美誉,同学们在呼吸中行止间感受自然之美、生态之美,并对生态旅游反哺生态资源保护的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
调研团师生在亚木沟合影留念
参观黔金丝猴繁育研究中心,了解动物保护工作
10月10日下午,调研团抵达梵净山管理局黔金丝猴繁育研究中心,考察黔金丝猴保护工作开展情况。黔金丝猴被誉为“世界独生子”,目前全世界仅分布于梵净山,现存数量为800只左右。在方圆428平方千米的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黔金丝猴属于旗舰物种,也是森林生态系统完整性的标志性物种,对其的保护和研究工作是重中之重。在研究中心副场长杨伟的讲解下,调研团了解到,1990年梵净山保护区成立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开展以保护黔金丝猴为主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救护研究,成功探索提高了黔金丝猴人工饲养警育及饲养护理的技术水平,并于2022年保护区启动了黔金丝猴拯救保护工程项目,从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两个方面全方位地开展黔金丝猴拯救保护。此外,得到救助的还有藏酋猴、娃娃鱼等多种珍稀动物。在黔金丝猴康康、小梵、黔宝一家人与救护员亲密互动中,同学们深刻理解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意义。拯救黔金丝猴也成为了中国践行联合国生态多样性公约的典型案例。
副场长杨伟为调研团师生讲解
调研团师生参观黔金丝猴保护工作
调研团师生参观臧酋猴保护工作
调研团师生参观娃娃鱼保护工作
拾级而上,调研梵净山生物多样性和垂直带谱
10月11日,调研团深入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腹地,在管理局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沿着步道开展生物多样性和垂直带考察。一路向上,身旁是郁郁葱葱的原始丛林,梵净山作为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其复杂多变的喀斯特地形地貌和亚热带季风气候,为濒危及特有物种的保存和繁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调研团仔细观察到隐藏在落叶中的蛇、沾染山间雨露的野生菌菇,从山底的常绿阔叶林,到亚高山针叶林、苔藓矮林带,直至山顶清凉气温下的灌丛和草甸带,调研团师生以各类珍稀动植物为书,体验了一节生态保护的田野课堂,感受到梵净山自然保护区优越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调研团深入丛林考察生物多样性与垂直带谱
调研团采集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顶土样
调研团登上梵净山普渡广场
参观保护区管理部门,了解管理模式创新举措
调研团随后参观了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太平镇管理总站党支部。同学们认真研读梵净山区域保护管理现状资料,看到了管理总站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梵净山保护管理重要批示精神的决心和实际行动。调研团了解到,梵净山创新建立党建联盟,实现了区域联建、党群联心、保护联抓、资源联享的高效管理机制。通过建设社区共管共建与保护地保护成效评估机制、执法协作机制等,梵净山积极创建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构建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成果共享的工作格局。在参观学习中,调研团对保护区保护管理工作与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实现路径有了更深入的思考,感受到“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生动实践。
调研团在太平镇管理总站了解梵净山保护管理机制
走上环山公路,参观生态廊道建设和动物监测工作
10月12日上午,调研团队师生沿着环梵净山环山公路开展调研,在梵净山管理局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先后前往麻溪坳隧道和核桃坪隧道调研黔金丝猴生态廊道建设及黔金丝猴监测情况。生态廊道通过移栽树木、开凿隧道等方式低成本、高效率地实现了保护黔金丝猴的目的,为黔金丝猴的生存繁衍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通过考察学习,同学们看到了人与生态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实践,正是保证了人与自然的和谐,黔金丝猴才能够在梵净山这片净土安全稳定地生存。
调研团参观麻溪坳隧道生态廊道
调研团在保护区内重点公益林区合影
调研团队来到紫薇镇考察了当地的生态旅游和产业发展情况。紫薇镇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思路,保护开发当地“千年紫薇王”这一生态旅游资源,充分发挥世界自然遗产地梵净山这张名片,推动当地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同时紫薇镇大力发展生态茶叶8000余亩、中药材800余亩等生态产业,打通乡村振兴农民致富的快捷通道。
调研团与当地居民交流
调研团参观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紫薇树”
调研团采集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底土样
入户访谈,调查保护区居民生活和产业发展情况
10月10日下午,调研团队前往寨沙侗寨开展入户走访,了解当地生态旅游建设和发展情况。寨沙侗寨距离县城27公里,距梵净山景区大门仅3公里,是梵净山生态旅游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通过走访,调研团了解到,依托秀美的自然风光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从2015年起,在政府的帮扶下,寨沙侗寨整体布局,一体规划,大力开展自然民宿及配套设施建设。村民通过出租房屋、开办饭馆等形式参与到梵净山生态旅游中,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了明显增长,并掀起了当地年轻人回乡创业的热潮,进一步激发了乡村发展的活力,提升了生态旅游建设的潜能。在调研中,同学们切实体会到,梵净山的绿水青山正在源源不断地成为泽被当地百姓的金山银山。
调研团师生在寨沙侗寨调研
10月12日下午,调研团队来到团龙村调研梵净山乡村茶产业、乡村旅游相关情况。环境学院师生们积极与当地居民展开交流,了解到当地居民积极发展生态茶叶产业,打造了以“团龙贡茶”为代表的生态茶叶名片,有效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同时团龙村基于其地理优势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结合当地的土家族民俗文化、贡茶文化、红色文化,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促进乡村振兴。
调研团师生在团龙村调研
参观保护区管理局,签署共建教学科研实践基地合作协议
10月12日下午,调研团队前往梵净山管理局管控平台参观展览馆和梵净山管控平台。通过在展览馆的参观,同学们进一步认识到了梵净山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了解到梵净山作为自然保护区和世界遗产地的重要价值,加深了对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学习感悟。
通过工作人员的介绍,同学们了解到梵净山管理局通过技术提升和监测设施建设升级,打造了梵净山管控平台系统,能够多区域多角度24小时实时监控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内的生态状况,尤其是黔金丝猴的生存繁衍状态,科学研究提供了十分宝贵的一手资料,有利于梵净山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监测。
最后,调研团队与梵净山管理局领导在梵净山管控平台开展了“梵净山保护区管理局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共建教学科研实践基地合作协议”签约座谈会。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党委书记贾铁英老师和梵净山管理局杨妮副局长代表双方签订了合作协议,双方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教学实践、人才培养与科研交流等方面达成战略合作。调研团队师生和梵净山管理局工作人员关于梵净山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现状、管理体系、规章制度、生态旅游、社区工作、科研工作等多方面内容进行了交流讨论。
【小结】
通过三天的实践学习,环境学子们了解了梵净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保护与资产管理机制以及生态产业的发展情况,对“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实现路径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环境学子们用脚步丈量中国大地,用心灵感悟美丽中国,以实践作基础,以理论为指导,书写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青年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