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学院动态
环境学院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

发布时间:2022-09-0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2022年集中接收申请项目评审结果。环境学院共5个项目获得立项,其中面上项目3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项,立项信息具体如下。

朱芬芬.jpg

朱芬芬 教授

项目名称:用脱脂污泥制备酯化/酯交换反应磺酸固体酸催化剂的优化研究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项目介绍:城市生活污泥的分质利用既可以提高其资源化产品的价值又可以物尽其用,有利于形成良性循环。城市生活污泥中的脂质提取后可通过酯化/酯交换反应转化为生物柴油,是较高价值的资源化产品。但是,脱去脂质后的残渣即脱脂污泥的资源化利用尚未找到很好的方式。本研究提供了一个可选择的路线:用脱脂污泥制备磺酸固体酸催化剂。该催化剂可应用于包括酯化/酯交换反应在内的需要酸位的反应中,既可实现高值化利用又可很好实现污泥的分质利用。

穆云松.jpg

穆云松副教授

项目名称:基于定量构效关系和生物有效性的流域金属水质基准模型预测与应用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项目介绍:因实际水环境条件复杂,制定环境要素依赖的基准限值,是准确评估流域污染物生态风险、精准实施污染防控的技术瓶颈。项目拟通过理论计算与毒理实验相结合的手段,建立反映实际环境特征的“原位”毒性和基准预测模型;综合考虑温度、硬度等要素影响,预测60余种金属的短期和长期基准阈值;以镉和铊为例,开展模型校验、基准制定和风险评估案例研究,并开发软件工具,为科学评估流域金属生态风险和实施精准防控提供科技支撑。

王驰中 小.jpg

王驰中副教授

项目名称:基于电催化氧化耦合制氢的工业烟气氮氧化物净化反应研究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项目介绍:围绕电催化氧化NO产硝酸盐耦合水分解制氢的减污产能技术路线,在设计电极材料及探讨反应机理等方面开展工作。针对氧化NO与氧化H2O竞争,提出表面活性氧物种吸附和转化的化学描述符,提高电催化氧化NO活性和硝酸盐生成的选择性。通过原位表征和理论计算考察位点的电子自旋结构和几何构型,探讨电催化氧化NO反应中氮氧键连和氧迁移过程的电子传递机制,阐明催化循环过程的NO氧化反应机理。

霍正洋 小.jpg

霍正洋助理教授

项目名称:电穿孔/氯协同消毒灭活再生水细菌与控制消毒副产物生成机制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项目介绍:再生水氯消毒面临细菌灭活效率低、消毒副产物易生成等突出问题。申请人前期发现,利用纳米线电穿孔可高效损伤细菌并提升膜通透性,电穿孔与氯组合可促进活性氯跨膜传质,强化灭活再生水中细菌并控制消毒副产物生成,但其组合方式以及协同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以同步控制再生水细菌和消毒副产物为目标,掌握纳米线对局部电场的强化特性,研究纳米线强化电场损伤细菌细胞膜、增强膜通透性的机制。研究电穿孔处理对细菌耐氯性的影响,揭示电穿孔/氯协同消毒对细菌强化灭活特性,阐明协同消毒对细菌细胞膜和内含物的损伤机制。掌握协同消毒对消毒副产物生成的控制特性,阐明需氯量降低和副产物生成控制原理。提出强化杀灭细菌并有效抑制消毒副产物的电穿孔/氯协同消毒技术及其操作条件,为再生水水质安全保障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

刘士磊_剪 小.jpg

刘士磊 助理教授

项目名称:“双碳”目标背景下公益林保护的碳汇影响及其机理研究——基于对12个省份森林样地的实证分析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项目介绍:“碳中和碳达峰”目标已被纳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顶层设计,提高包括森林碳汇在内的生态系统碳汇是实现“双碳”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当前,公益林是我国森林碳汇的供给主体。公益林保护政策不仅改变了经营者对森林的利用方式,而且其保护效果也显著影响着我国森林碳汇的供给能力。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对公益林保护政策的碳汇价值进行科学、全面、系统地评价已成为当务之急。本研究搜集了全国12个代表性省份的大量森林资源清查样地资料,使用样地属性信息精准区分公益林和商品林,采用基于准实验设计的因果识别方法,对公益林保护的碳汇影响及其作用机理进行系统研究,并依据上述实证分析对我国现有的森林增汇政策进行优化。

环境学院将继续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并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学院科研服务能力和水平提升,营造积极申报、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推动我院科研水平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