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回顾:中国人民大学明德环境学术讲坛第二十四讲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3-06-24
2023年6月24日,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主办的“明德环境学术讲坛”第二十四讲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成功举办。本次讲坛邀请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毛显强教授作了题为“国际贸易中的绿色低碳问题”的学术报告。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院长庞军教授首先致辞,代表学院对毛显强教授为我院师生作学术报告表示诚挚感谢,表达了学院对明德环境学术讲坛的高度重视,并对参会师生在交流学习过程中能够有所收获提出了殷切期望。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昌敦虎副教授主持。
国际贸易与绿色低碳发展密切相关。首先,毛显强教授介绍了全球贸易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联的案例,涵盖了全球大宗农产品与生态环境、象牙贸易与环境保护、中国与欧盟的焦炭贸易与环境问题、中国稀土出口与环境保护政策,生动形象地指出贸易与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毛显强教授进一步分析了WTO框架下源于环境壁垒的贸易争端相关案例,并将现实问题逐步导向了贸易与环境关联的理论研究,内容涵盖国际贸易对环境的影响、国际贸易政策的环境影响以及环境政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毛显强教授指出,自Copeland等学者针对贸易规模、结构、技术、产品和法规等进行分析之后,涌现了一批重要假说和针对国际贸易政策变量的研究,涉及宏观和微观不同领域,涵盖污染责任划分、可持续投资、绿色贸易政策、国际贸易争端等诸多话题。对外贸易的高速增长将带动经济发展,一方面增加污染物排放、消耗更多资源,另一方面也可能获得充足资金以促进环境保护。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则会产生较复杂的公平性问题。污染避难所假说、污染光环假说以及贸易中立理论,都表明理论层面的“国际贸易-环境”分析范式具有多样性。在此基础上,毛显强教授认为,国际贸易对环境的影响是多种效应之和,而不是单独一种效应作用的结果。
毛显强教授通过梳理理论演进的脉络,基于一般均衡分析框架下引入环境要素的国际贸易理论,详细解析了Copeland和Taylor等学者提出的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模型的内涵与应用,并指出,随着新贸易理论和Melitz模型的出现,引入环境要素的扩展模型可以探究国际贸易中微观企业层面的排放行为。毛显强教授以自己的研究成果,阐述了“政策-贸易-经济-环境”链式过程,对过往涉及贸易与环境关联的经典理论进行了串联,最终建立环境影响的综合分析方法。
最后,毛显强教授从理论角度讲授其研究团队取得的多项研究成果。在产品贸易及贸易政策对环境的影响层面,以乳制品生产消费的碳排放为例,通过反事实分析及局部均衡模型探究了全球乳制品贸易及隐含碳排放的格局和对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发现国际贸易促进了分工和专门化,从而有利于碳减排;在光伏产品贸易的碳减排潜力方面,揭示了光伏产品“生产排碳”和“应用减碳”两个过程是并存的,光伏产品贸易的加深会导致这两个过程的空间分离,同时加剧光伏产品贸易保护现象。毛显强教授对全球化进程下的国际贸易绿色低碳水平提升进行了展望,并提出促进绿色低碳贸易、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意义。
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大连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等三十余所国内外高校与科研机构的200余名师生参加了本次讲坛。
在交流讨论环节,来自线上线下的多位高校师生针对学术报告中关于国际贸易分析中技术层面的碳排放差异性、前端能源政策对国际贸易碳排放影响的边界确定、贸易中技术层面的比较优势、碳排放强度减少的贡献来源等问题,与毛显强教授进行了深入探讨,气氛活跃,师生反响热烈。
在最后的点评环节,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龚亚珍教授高度评价了毛显强教授的精彩报告,指出毛显强教授的研究成果体现了规范严谨的学术范式,展现了良好的理论推演和学术逻辑,并鼓励同学们加强理论研究,提出独到见解,构建合理方法,细化实证分析。最后,龚亚珍教授勉励同学们向毛显强教授学习,认真学习专业理论和方法,密切跟踪本专业最新研究成果,力争产出更多高质量的学术成果。
明德环境学术讲坛同时得到中国人民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