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回顾:中国人民大学明德环境学术讲坛第二十六讲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3-09-23
2023年9月23日,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主办的“明德环境学术讲坛”第二十六讲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成功举办。本次讲坛邀请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助理教授同丹作了题为“高耗能行业基础设施转型的成本效益评估”的学术报告。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院长庞军教授首先致辞,代表学院对同丹老师为我院师生作学术报告表示诚挚感谢,表达了学院对明德环境学术讲坛的高度重视,并对参会师生在交流学习过程中能够有所收获提出了殷切期望。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昌敦虎副教授主持。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推进碳中和需要大量技术支撑,这也意味着庞大的社会经济系统转型。同丹老师指出,我国传统的高碳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对低碳发展构成挑战,区域性和结构性的问题依然突出。目前,高耗能行业基础设施是基本排放单元,电力、钢铁、水泥、交通运输等开采、生产和消耗能源的基础设施对气候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碳排放数据是支撑气候变化研究和开展气候治理的基础。同丹老师研究团队开展了基于多源大数据融合的全球能源基础设施排放的研究,并且建设了面向研究者的全球能源基础设施在线数据平台和全球能源基础设施数据库,并以1990-2020年全球火电机组动态演替过程和火电机组服役年限变化情况为例,阐述了三十年来全球能源结构变化的区域差异、全球电厂排放的时空分布格局。
需求增长、能源转型、技术进步和能效提升驱动了能源基础设施碳排放变化。同丹老师认为,全球现有能源基础设施年轻化特征非常显著,这主要归因于发展中国家近10-20年能源基础设施的大量新增。考虑到能源基础设施的寿命往往长达几十年,当前新建的基础设施在未来会产生大量碳排放,同丹老师指出关注全球能源基础设施的碳锁定效应的重要性。同丹老师以本课题组研究成果说明,能源基础设施是锁定碳排放产生的基本单元,也是减缓锁定效应的根本着力点;不同国家、区域的能源基础设施特征指示了低碳转型难度和路径的差异;如果现有能源基础设施按历史平均服役寿命和设备投运率运行,其在未来将产生的碳排放将超过1.5℃温控目标下的碳排放预算。
接下来,同丹老师从全球钢铁行业厂级脱碳策略、全球火电行业的靶向治理路径、可再生能源发展挑战和中国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治理路径四个方面出发,以近期研究成果详细阐述了我国实现碳达峰路径中的不同问题和解决路径。同时指出,作为钢铁行业碳排放的主要贡献者,全球长流程钢铁工厂的服役年限-产能比例和碳排放强度存在显著差异。基于此,同丹老师研究团队也对于不同靶向指标和脱碳策略进行了减排潜力系统评估,并构建了工厂级别的脱碳成本效益评估体系。
通过设计机组尺度的全球火电行业碳排放及大气污染健康影响预测模型,同丹老师结合综合评估模型、全球化学传输模型和暴露响应模型,分析了全球电力机组的环境健康影响和电厂减排的协同健康效益。同丹老师最后介绍了中国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治理路径,该分析是基于研究团队搭建的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科学评估与决策支持平台(CNCAP),涉及情景设计、排放路径模拟、污染暴露模拟和费用效益评估等过程。所构建的中国未来排放动态评估模型(DPEC)囊括了一系列社会经济、碳中和路径和污染治理情景,并在综合性的能源资源供需版图、多介质多组分排放等方面获得有意义的研究结论。
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新疆大学、上海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河北工业大学、武汉工程大学等三十余所国内外高校与科研机构的200余名师生参加了本次讲坛。
在交流讨论环节,来自线上线下的多位高校师生针对学术报告中关于核电与风电、光伏的协同关系、可再生能源稳定替代的可达性、储能技术的发展前景、协同减排成效评估的标准、数据质量控制、小颗粒度数据库构建、区域电力供应保障与平衡等问题,与同丹老师进行了深入探讨,气氛活跃,师生反响热烈。
在最后的点评环节,庞军院长高度评价了同丹老师的精彩报告,指出同丹老师的研究工作基础扎实,分析规范、严谨,展现了良好的理论推演和学术逻辑,为构建更加符合中国实际的研究范式提供了有力参考。庞军院长勉励同学们要关注现实问题,加强研究创新性和数据原创性,认真学习专业理论和方法,密切跟踪本专业最新研究成果。最后,庞军院长鼓励同学们向同丹老师学习,在研究上投入心血精力,加强团队协作,力争产出更多高质量的学术成果。
明德环境学术讲坛同时得到中国人民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