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明德环境学术讲坛第十七讲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2-12-10
2022年12月10日,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主办的“明德环境学术讲坛”第十七讲以线上会议的方式成功举办。本次讲坛邀请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刘宇研究员作了题为“2060年我国碳中和经济与排放影响——基于动态CGE模型”的学术报告。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院长庞军教授首先致辞,代表学院对刘宇研究员为我院师生作学术报告表示诚挚感谢。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昌敦虎副教授主持。
刘宇研究员指出,在“双碳”目标的宏观背景下,我国建立了“1+N”政策体系,聚焦于优化能源结构、推进节能低碳建筑和低碳基础设施、构建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立完善碳交易市场等十个方面。鉴于气候变化应对政策的实施可能会带来潜在的经济成本,以碳中和的经济影响为切入点,系统探究我国目前的政策组合能否实现碳中和、在实现的情况下哪些政策组合的代价更低、在不能实现的情况下哪些政策组合的碳减排效果更好,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针对上述问题,刘宇研究员的研究团队利用可计算一般均衡(CGE)模型,根据世界银行、法国国际展望与信息研究中心(CEPII)等国际权威机构的预测和国际能源署(IEA)发布的《世界能源展望(2021年版)》,构建了我国2017-2060年涵盖GDP、人口、劳动力、产业结构、能源消费总量、能源消费结构等指标的基准情景,通过对“1+N”政策体系的梳理,识别出了包括能效改进、碳价格、电气化和可再生能源成本下降的4类政策情景,并利用META分析方法整合现有文献的研究结论,分别为每类政策情景设定了5种政策强度,同时综合对于源汇平衡的界定,细致地描绘了在单一政策情景和组合政策情景下我国碳中和的未来图景。
研究结果表明,任何一种单一政策的实施均无法使2060年的碳排放量降低至源汇平衡所需的阈值(20亿吨),这表明碳中和目标的实现需要一揽子政策的组合。就组合政策情景而言,在1295个组合情景中,有48个情景在2060年的碳排放量低于20亿吨,其中碳排放量最低达到13.6亿吨。通过观察组合政策的特征发现,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政策是电能替代,而实现碳中和目标且最大限度降低对经济负面影响的关键政策是可再生能源技术进步。此外,随着政策组合中政策数量的增加,碳中和目标实现的可能性提高,且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冲击也相对更小。从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路径来看,碳排放量需在2029年前达峰,平台期仅持续到2031年并迅速进入快速下降期,关键时间节点2040和2050年的碳排放量需分别控制在73.3亿吨和43.4亿吨以下。
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北京理工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深圳大学、河海大学、云南大学、广西大学、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北京绿色交易所有限公司等三十余所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的200余名师生及科研人员参加了本次讲坛。
在交流讨论环节,与会师生针对学术报告中关于CGE模型关键参数设定、与森林碳汇和CCUS等减排措施的耦合、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价格在不同政策情景中的差异、技术进步的微观扩散效应、可再生能源技术进步的推动方式等问题,与刘宇研究员进行了深入探讨。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院长庞军教授对本场报告进行了点评。庞军院长指出,刘宇研究员利用CGE模型对1295个组合政策情景展开模拟,对我国碳中和政策体系的经济影响和碳减排效果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量化分析,研究结论具有深刻的政策内涵和启示,非常好地诠释了CGE模型作为“政策模拟实验室”的特点,并号召同学们学习刘宇老师永攀高峰的科研态度。结合自身研究经历,庞军院长指出CGE模型作为典型的宏观经济模型,在模拟环境经济政策的实施效果及其经济影响方面同样具有强大功能,研究结论对于国家合理制定环境经济政策具有较高参考价值,未来可以与TIMES等自底向上的能源系统优化模型进行耦合,在我国碳中和相关政策及技术选择的社会经济影响分析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同时,庞军院长还勉励同学们在研究过程中需要注重对CGE模型模拟结果的分析和解读,首先需要认真研判模拟结果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模拟结果背后的经济学逻辑并解读其政策含义,让自己的研究成果更具参考价值。
在本学期明德环境学术讲坛圆满结束之际,庞军院长代表学院进行了总结,他指出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在本学期邀请了来自环境经济学、环境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等领域的知名学者,从不同研究视角为我院师生及校内外同行带来了精彩纷呈的学术报告,增强了我院师生对本学科研究前沿的了解,促进了本领域学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最后,庞军院长感谢所有报告嘉宾、参会师生和线上同行对明德学术讲坛的支持与关注,并表示明德环境学术讲坛下学期将继续举办,欢迎大家持续关注、积极参与。
明德环境学术讲坛同时得到中国人民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