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明德环境学术讲坛第九讲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2-10-29
2022年10月29日,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主办的“明德环境学术讲坛”第九讲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成功举办。本次讲坛邀请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杨冕教授作了题为“历史文化保护与乡村绿色发展:来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经验证据”的学术报告。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院长庞军教授首先致辞,代表学院对杨冕教授为我院师生作学术报告表示诚挚感谢。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昌敦虎副教授主持。
杨冕教授在报告中首先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对研究背景进行了梳理,指出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其中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是产业振兴。根据“生态宜居”的乡村振兴总要求和“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立足乡村特色优势资源,探索出一条“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的乡村绿色发展之路,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理论与现实问题。与乡村全面振兴在地理区位上高度重合、在精神内涵上高度契合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则为推动实现乡村绿色发展目标提供了宝贵契机。
基于此,杨冕教授的研究团队从历史文化资源的生产要素属性出发,在构建历史文化保护利用促进乡村绿色发展的理论模型的基础上,以村级层面为研究尺度,构建交叠DID模型实证评估了入选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对当地经济增长、产业振兴、人口流动、环境污染以及耕地保护的影响,并从多角度系统识别了历史文化保护利用促进乡村振兴的渠道。研究结果表明,入选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显著促进了当地GDP总量和GDP密度的提升,其作用机制是入选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有利于当地依托历史文化吸引企业入驻和资本集聚,进而以就业机会吸引人力资本,促进了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等目标的协同推进。此外,入选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主要促进当地清洁行业的发展,在助力乡村经济发展的同时还改善了环境质量,且并未导致耕地面积显著下降。结合研究发现,杨冕教授提出以下政策建议:第一,继续加大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力度;第二,将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形成的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应用于其他传统村落;第三,营造良好的乡村产业发展环境;第四,向科技要亩产,向环境治理要人居环境。
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厦门大学、兰州大学、福州大学、山西大学、浙江工商大学、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等十余所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等部门近200名师生及科研人员参加了本次讲坛。
在交流讨论环节,与会师生针对学术报告中关于数据匹配、自选择问题处理、计量回归模型设定、政策的挤出效应和动态效应等问题,与杨冕教授及其研究团队进行了深入探讨,学术氛围热烈。
最后,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苏明明副教授进行了点评。苏明明副教授指出,杨冕教授团队的研究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等维度入手,运用严谨的经济学理论框架量化分析了历史文化保护对乡村绿色发展的影响,并勉励同学们在研究工作中以杨冕教授为标杆,通过充分的背景挖掘、概念界定和文献梳理为实证设计打下扎实基础,在完善的理论框架下开展规范的数据处理与实证分析,提高研究的科学性与严谨性。
明德环境学术讲坛同时得到中国人民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