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学院动态
活动回顾:中国人民大学明德环境学术讲坛第三十六讲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4-06-14

2024年6月12日,中国人民大学生态环境学院主办的“明德环境学术讲坛”第三十六讲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成功举办。本次讲坛邀请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季曦作了题为“有限替代、增长阈值与稳态经济”的学术报告。中国人民大学生态环境学院院长庞军教授首先致辞,代表学院对季曦教授为我院师生作学术报告表示诚挚感谢,并对参会师生在交流学习过程中能够有所收获提出了殷切期望。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生态环境学院昌敦虎副教授主持。

季曦教授首先对研究问题做出了清晰界定,她基于最传统的经济学研究范式,指出有限替代、增长阈值和稳态经济共用了一些经济学的传统概念,同时又和资源环境经济学和生态经济学等新兴经济学的思想密切相关。这种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之间的交融和冲突使研究问题具象化。

季曦教授从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出发,讲述了各种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包括替代性和互补性。在资源丰富的情况下,生产要素之间可以实现较强的替代,但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这种关系可能会变得复杂。同时,季曦教授提到了生态经济学中强调的互补性,即在一定条件下,生态要素和人力、资本要素之间可以实现互补和部分替代。

基于此,季曦教授梳理了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历程,并指出:资源经济学以经济学理论为基础,研究自然资源的优化配置;环境经济学以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强调外部性和内部性,关注自然生态环境的成分;生态经济学则强调可持续的规模,强调经济、自然基础和自然规律。这些学科的产生和发展,反映了人类在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过程中,如何提高生产力、创造财富的问题。

季曦教授指出,在新时代,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不仅仅是外部性、内化成本等问题,更要关注生产要素之间的约束关系。因此,需要在总量增长的同时,关注发展总体的增长,以及关注未来可能增长的变化。此外,还需要在生态和气候预制的约束下,追求文化层面的优化,重点强调经济增长的质量而非总量。

为保障经济和环境协同发展,季曦教授引入绿色GDP的概念,在原有经济维度上加入环境维度的理解。进一步研究表明,经济-社会-环境相互之间不是完全替代关系,不能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为避免经济增长和福利之间的脱钩,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重点关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结构优化。

最后,季曦教授就平衡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几点建议:其一,尽可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但同时不能完全以效益至上,需要有一个合理的开发预期;其二,平衡国际国内政策,既要关注大国担当,又要关注国内民生福祉;其三,通过技术解决效率问题,提升资源环境开发和利用效率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最后,在制度建设上,要考虑结构优化,为未来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与此同时,意识的作用也非常重要,要引导市场关系,实现从高速增长转向平稳放缓增长。

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济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青岛理工大学、山西财经大学、龙岩市委党校等十余所国内外高校与科研机构的200余名师生及科研人员参加了本次讲坛。

在交流讨论环节,多位师生针对学术报告中关于稳态增长概念、结构和规模的关系、效率和创新的关系、经济-环境-社会层面指标的构建、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的替代性以及生产要素模型和环境可持续性之间的关联与季曦教授进行了深入探讨,气氛活跃,师生反响热烈。

在点评环节,中国人民大学生态环境学院龚亚珍教授高度评价了季曦教授的精彩报告,指出季曦教授带来了一场全面系统、别开生面的讲座,抓住了生态经济学思想的精髓和内涵,是对经济学研究持续数年的系统思考。龚亚珍教授指出,该研究很好的回答了什么是生态经济和稳态增长问题,立足中国背景深刻讲述了经济、环境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不仅如此,该研究还揭示了如何在有限阈值的情况下追求进步,这从生态经济学的角度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异军突起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框架。

明德环境学术讲坛同时得到中国人民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