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学院组织明德环境“经济学-科学”拔尖人才实验班赴浙江开展实践教学
发布时间:2022-08-29
2022年8月21-27日,环境学院组织2020级、2021级明德环境“经济学-科学”拔尖人才实验班学生前往浙江宁波市、杭州市、安吉县开展为期一周的暑期生态文明实践教学活动。本次活动由刘国华副院长担任领队,竺效副院长、昌敦虎副教授、穆云松副教授、张红亮助理教授、邓雨萌老师、丁蔓老师以及36名学生参加。
宁波龙观乡野观生物多样,学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
8月21日下午,本次暑期实践教学活动在宁波市海曙区龙观乡揭开帷幕。张海华记者以“龙观:一个山野的自然秘境”为题,开展了一场妙趣横生的讲座。
张海华介绍了自己成为博物工作者的契机和在山野定点调查17年所切身感受到的龙观乡野之美,提到每一次与珍稀物种的邂逅,他都如数家珍。讲座紧紧围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探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之道,深入剖析了“两山”理念的实践意义。随后,张海华记者向与会师生赠送自著《龙观自然漫步》。
张海华记者作专题讲座
8月21日晚,在张海华记者的带领下,环境学院师生深入龙观开展生物多样性夜探。沿着山间小路前行,潮湿的山野间生灵遍布,同学们观察了中华蟾蜍、大绿臭蛙、纺织娘、络新妇、马陆等生物。当灯光关闭,人声消弭,与星空同时亮起的,还有萤火虫们的身影。“当卢梭在耕作的间隙在树下歇息时,一只鸟飞落在他的肩膀上,他说:‘我知道我的肩膀可以扛起任何的勋章,但惟有这一刻才是我人生最大的荣光。’”张海华老师引用这个故事诠释了他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解。
张海华记者带领团队师生开展生物多样性夜探
龙观乡野夜探生物
8月22日上午,实践教学团队受邀参加了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宁波生物多样性保护教学科研实践基地揭牌仪式暨生态文明实践教学浙江行启动仪式。
实践教学团队参加揭牌仪式
海曙区副区长黄健和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竺效共同为基地揭牌。
黄健副区长和竺效副院长为基地揭牌
本次生态文明实践教学浙江行师生组成了“两山”转化机制实践教学、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污染治理实践教学、公众参与碳减排与共同富裕实践教学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实践教学4支团队。揭牌仪式上,宁波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翁劲草和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刘国华为4支实践教学团队授旗。
翁劲草副局长和刘国华副院长为4支实践教学团队授旗
仪式最后,与会学生一同宣誓:“为了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复兴,勇当复兴栋梁,强国先锋,强国有我,请党放心”。响亮有力的口号承载着人大环境学院学子们坚定的信念,誓言久久盘旋在龙观乡的上空。
与会环境学子在仪式上共同宣誓
活动结束后,在学院教师和当地讲解员的带领下,4支实践教学团队分组前往龙观生物多样性友好体验馆、向阳舍、李岙共富工坊和中坡山中蜂养殖基地进行考察,切身体会“两山”转化机制在实践中的应用,深刻理解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发展之道。
实践教学团队参观龙观生物多样性友好体验馆
向阳舍茶文化主题展示
团队学生在中坡山中蜂养殖基地观看纪录片
实践教学团队参观李岙共富工坊
杭州水域察环境治理,了解污水还清和生态资源转化新路径
西溪湿地被誉为“杭州之肺”,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牵头启动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前往西溪察看湿地保护利用情况,并强调,“要坚定不移把保护摆在第一位,尽最大努力保持湿地生态和水环境。”
8月23日上午,实践教学团队在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毛益民副教授的带领下,前往西溪湿地公园进行了参观考察,穿行湿地其间,深刻感受自然与人文之美相得益彰。据了解,西溪湿地的整体水质稳定保持在地表Ⅲ类,部分核心区域可达地表Ⅱ类。原来的居民搬离湿地后,附近民宿、餐饮等服务业也都相继发展起来,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当地的家风家训宣传教育基地成为惠及后世的宝贵遗产,定期举办的火柿节、龙舟文化节等也吸引了大批游客,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了金山银山。
实践教学团队考察西溪湿地公园
毛益民副教授就湿地公园环境管理方式和京杭大运河杭州段绿色金融助力环境综合治理模式进行了介绍。他指出,西溪湿地和京杭大运河杭州段的治理模式主要为政府通过土地融资进行土地开发建设,获取资金并用于运河治理。目前,京杭大运河周边已经建成了多种文旅场所,未来也将进一步推进杭州运河新城建设。此外,杭州市还成立了运河综合治理中心,全面推行河长制,解决河流的跨区域协调问题。讲解完毕,实践教学团队师生就生态资源如何通过“两山银行”转化为经济收益等问题与毛益民副教授进行了讨论交流,同学们对杭州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方面的先进理念有了更深的体会。
毛益民副教授作主题讲解
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杭州考察时强调,要把保护好西湖和西溪湿地作为杭州城市发展和治理的鲜明导向,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宜居城市方面创造更多经验。
8月23日下午,调研团队抵达西湖,看荷叶挺立、荷花娇俏,听船夫拉客、摇橹声忙。西湖的美景和人文积淀承载了千年的时光,但西湖的水质却有些不堪重负。
实践教学团队观察到的西湖水体
通过指导教师穆云松副教授的讲解,同学们了解了我国地表水质的五类标准。西湖水的氮、磷来源众多,富营养化问题突出,曾经甚至被评为“Ⅴ类水”。如今,经过不懈的治理,西湖总体水质可达Ⅳ类标准,中心区域水质可以稳定在Ⅲ标准,但湖内生物多样性仍有待加强。从放养和种植适宜的水生生物到西湖博物馆的运营,西湖的水质在逐渐好转,越来越多的人体会到了西湖的底蕴、水域现状与水质保护的重要性,并投身于西湖生态恢复的工程之中,共同守护西湖凝聚的杭州人民在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过程中所传承下来的风景文化历史精粹。
诗意栖居的西湖山水
打好生态环境保卫战,污水处理后的排放水质是关键一环。8月24日上午,实践教学团队前往杭州水务集团净水公司城西污水处理厂进行了参观考察。该污水处理厂的日处理污水量可达10万立方米,截至2021年12月,净水公司城西污水处理厂COD累计减排33902.45吨,氨氮累计减排3811.04吨,为城西及西湖区水环境的品质提升做出了积极贡献,产生了良好的生态和社会效益。
实践教学团队在杭州水务集团净水公司城西污水处理厂参观考察
杭州市净水分公司总经理助理张丽丽和城西污水处理厂副厂长虞佳庆为实践教学团队介绍了公司概况、工程建设情况和污水处理工艺,并就污水处理的建设模式和成本、运营费用和效果,以及出水水质等方面的问题和与会师生进行了交流。
张丽丽总经理助理就污水厂工程建设情况进行介绍
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师生一同进入城西污水处理厂内部,对污水处理系统、污泥处理系统和臭气处理系统进行了详细的了解。最后,当师生前往排水口看到清澈的处理水从管道流出时,发出了阵阵称赞之声。通过本次考察,同学们对污水处理原理和具体流程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水环境保护的实践经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虞佳庆副厂长就污水处理原理和流程进行实地讲解
古城遗址寻生态变迁,体悟绿色农业和水利系统发展史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古代遗址的有效保护,曾两次到良渚调研,七次就良渚遗址保护和申遗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浙江省近年来也积极探索环保与文保结合的新模式,以保护遗址本体和环境安全为前提,以遗址生态文化公园为载体,优化遗址保护,提升生态环境,拓展休闲空间,努力实现以生态建设促进文化遗产保护的目标。
8月25日上午,实践教学团队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来到良渚古城开展水利系统与生态农业遗址考察。
实践教学团队参观良渚古城遗址公园
实践团队依次参观了河道作坊遗址、反山王陵墓地等古城遗迹。据了解,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在2020年创新实施了生态立体修复工程,对园区进行了系统的“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整治生态修复”,实现了文物保护与水生态环境改善的双赢。此外,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最早的水坝。师生在考察中从历史的角度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站在漫长的时间维度上回顾自然环境的变迁。
实践教学团队考察古城遗址概况
团队学生聆听讲解员关于良渚生态农业和水利系统的介绍
实践教学团队实地体验古代农业设施
安吉村落探“两山”缘起,研习生态立县和美丽乡村新路径
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余村调研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发展理念,十余年来安吉致力于改善人居环境,生态文明蔚然成风,初步探索出一条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绿色发展之路;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余村村考察,对安吉的发展成就表示肯定,提出了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把生态效益更好地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为探索安吉县让之江大地成为金山银山的宝贵经验,8月25日下午,实践教学团队来到了湖州市安吉县余村村进行考察调研。作为“两山理论”的诞生地,余村村的发展历程中带有鲜明的生态特色、绿色基调。实践教学参观了余村村史馆,观看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宣传片,并走进村庄实地感受“两山”转化机制和生态发展路径为村落带来的累累硕果。
实践教学团队在余村村考察调研
实践教学团队观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短片
8月26日上午,实践教学团队来到了安吉生态博物馆、安吉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与安吉古城遗址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实践团队师生聆听了安吉从旧石器时代至今的发展历史,了解了安吉的生物多样性概况和生态环境价值,体会了博物馆和旅游公园的运营发展为文物遗产的保护利用所注入的全新活力。
实践教学团队参观安吉生态博物馆
实践教学团队聆听讲解员关于安吉发展历史的介绍
8月26日下午,调研团队前往大竹园村和小瘾半日村进行实地考察。大竹园村是以种植业为主、家庭工业为辅助的农业村,全村产业利用特定的区块、山林优势,利用沙滩荒破发展民宿和休闲经济。它既是“两山”转化机制实施的生动案例,又是生态产业振兴乡村的成功典范。
实践教学团队在大竹园村考察调研
实践教学团队聆听讲解员关于大竹园村发展模式的介绍
在被称为“新时代桃花源”的小瘾半日村,实践团队师生与著名设计师陈谷老师开展交流。陈谷表示,小瘾半日村的前身是空心村,现在则是一个以改造现有民居为基础,集高端休闲旅游、艺术文化创意于一体的综合社区。在这里,师生体悟了生态产业振兴乡村的新型模式,看到了乡村在未来通过特色文旅产业实现良性发展的潜能。
团队师生与陈谷设计师交流
8月27日上午,实践团队一行抵达鲁家村参观调研。鲁家村是美丽经济与共同富裕协调发展的典型案例,近年来坚持以“两山”理念为指引,全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村民的生活得到日益改善,成为了“村强、民富、景美、人和”的美丽乡村样板村。实践团队乘坐环村小火车实地考察了鲁家村美丽新农村建设的成果,深刻体会“两山”发展理念的内涵与力量。
实践教学团队在鲁家村考察调研
实践教学脚踏实地,讲座研讨硕果累累
环境学院在本次暑期生态文明实践教学浙江行中,通过体验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深刻体会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同时,组织开展多场讲座与研讨会,进一步帮助学生形成生态文明价值观,争做生态文明理念的模范践行者。
8月25日晚,安吉县委党校原副校长楼成为同学们讲授了“两山”理念实践案例专题讲座,他以《沿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条路走下去——从习近平总书记三次安吉之行看安吉的“两山”实践》为题,系统解读了“两山”理论的丰富内涵,为同学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政课,为本次暑期实践教学提供了优秀的素材。
楼成原副校长作“两山”理念实践案例专题讲座
讲座结束后,环境学院副院长刘国华进行了总结点评。
刘国华副院长总结点评
随后,实践团队分为4组,围绕各团队实践教学主题和讲座内容进行了研究讨论。在指导教师的引领下,同学们对此前几日开展的生态文明实践教学浙江行的教学成果进行了总结与交流。
昌敦虎副教授带领“两山”转化机制实践教学团队开展研讨
穆云松副教授带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污染治理实践教学团队开展研讨
张红亮助理教授组织公众参与碳减排与共同富裕实践教学团队开展研讨
张红亮助理教授带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实践教学团队进行研讨
8月26日晚,实践团队召开生态文明实践教学浙江行的总结会,会议由张红亮助理教授主持。
张红亮助理教授主持生态文明实践教学浙江行总结会
各小组分别以《浅析“两山”转化机制的生机与困境——以安吉余村为例》《生物多样性与污染治理——基于西溪湿地生物多样性的案例研究》《公众参与碳减排与共同富裕——以浙江宁波龙观乡李岙村为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为主题进行了汇报展示。各组指导老师随后也进行了点评和总结。4支实践教学专题团队的师生们进行了充分交流和研讨。
“两山”转化机制实践教学团队作汇报展示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污染治理实践教学团队作汇报展示
公众参与碳减排与共同富裕实践教学团队作汇报展示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实践教学团队作汇报展示
指导老师进行点评总结
与会师生现场开展交流研讨
结语
本次实践教学活动是环境学院基于中国人民大学2022年本科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而实施的,在2020级、2021级明德环境“经济学-科学”拔尖人才实验班学生对环境学科专业知识进行基础学习后,进一步开展的研究性实践教学。通过此次实践教学,同学们进一步体会了“两山”理论对于我国实践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指导意义,进一步了解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历程及其丰富内涵,在实践中增强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实践教学团队总结会后合影留念
2020级明德环境“经济学-科学”拔尖人才实验班学生夏浩洋表示:通过这次浙江行,我感受到浙江干部群众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以来为生态环境的保护所做出的努力。千万群众牢记使命、砥砺前行、接续奋斗,不断丰富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之间的辩证关系,在实践中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化为生动的现实。
2020级明德环境“经济学-科学”拔尖人才实验班学生刘颐欣表示:浙江是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份之一,其乡村风貌更是值得我们学习研究。浙江作为“两山”理论的发源地,在生态产品的转化模式上有许多值得其他地区学习之处。浙江经验表明,要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既要敢于创新,又要脚踏实地、立足区域实际。只有凝结群众力量共同参与,才能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生命力。
2021级明德环境“经济学-科学”拔尖人才实验班学生单文彦表示:在本次浙江实践过程中,最惊叹的事情莫过于通过实践亲眼看到了“美丽中国”的图景在浙江安吉成为了现实。曾经危楼密布、污水横流的农村变成了整洁有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乡村,这样的转变,是浙江的今天,也会是全国的明天。
文字 / 环境学院
图片 / 环境学院 阿文 王熙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