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学院动态
活动回顾 | 中国人民大学明德环境学术讲坛第二十讲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3-05-13

2023年5月13日,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主办的“明德环境学术讲坛”第二十讲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成功举办。本次讲坛邀请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王海鲲教授在线作了题为“我国气候环境政策的健康效益研究”的学术报告。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院长庞军教授主持。庞军院长首先代表学院对王海鲲教授为我院师生作学术报告表示诚挚感谢,并对参会师生在交流学习过程中能够有所收获提出了殷切期望。

王海鲲教授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梳理了全球大气环境问题的现状,并指出我国的“十四五”规划目标、美丽中国和双碳目标都强调了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因此,系统评估大气环境政策的成本效益,对于落实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王海鲲教授特别强调了气候变化与大气污染治理效益研究的基础作用,指出健康效益的研究必须采用多学科交叉理论与方法,对大气排放的时空演变、气候与污染影响、减缓与适应开展研究,并做出综合评价。

王海鲲教授介绍了其所在课题组的研究工作主要进展,包括交通污染治理的环境健康效益和碳达峰路径协同环境健康效应。

在交通污染治理的环境健康效益方面,王海鲲教授的研究团队针对我国出台的相关政策,提出了一套机动车排放控制措施效果综合评估的技术路线,运用CMAQ和GEMM构建了环境与健康效益分析的分析框架,得到了机动车控制措施在NOx、PM2.5等污染物减排上发挥的显著效果,同时也指出了由于机动车控制措施导致部分地区臭氧的空气质量恶化,不过全国的空气质量改善特别是PM2.5下降带来的健康效应远远超过这种后果。

对于碳达峰路径协同环境健康效应,王海鲲教授的研究团队从城市的碳排放特征和趋势入手,开发了中国城市分经济部门的碳排放清单数据库,并对城市碳排放演变过程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王海鲲教授的研究团队首次基于城市碳排放特征模拟了我国碳排放提前达峰路径,并根据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气候政策情景,运用空气质量模拟和流行病学健康风险模型开展了减碳路径的协同环境与健康效益评估。

在前述分析基础上,王海鲲教授对比了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情景和减碳路径下的能源结构,分析了气候政策的降碳与减污协同效应。同时,王海鲲教授指出,实施气候政策的各情景均显示中国能在2030年左右或之前实现碳排放达峰,但仅依靠气候政策的协同效益不足以遏制2050年前与PM2.5污染相关的负面健康影响上升趋势。

展望未来,王海鲲教授提出应加强区域层面的大气污染与气候变化影响研究,促进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跨学科、跨领域合作,将双碳战略的协同环境健康效应纳入应对气候变化决策过程。

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国家电网能源研究院、马里兰大学等国内外高校与科研机构的100余名师生及科研人员参加了本次讲坛。

在交流讨论环节,来自线上线下的多位高校师生针对机动车控制措施的健康效应识别、健康效应研究的视角与切入点、未来机动车控制政策的发展趋势等问题,与王海鲲教授进行了深入探讨,气氛活跃,师生反响热烈。

在点评环节,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石磊教授高度评价了王海鲲教授的精彩报告,指出王海鲲教授通过聚焦大气环境健康效益领域研究的前沿视角,构建了一套完整、严谨的研究框架,为未来相关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方向性的引导。石磊教授还勉励同学们积极参与到气候环境政策的健康效益研究中,拓展环境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应用领域。

明德环境学术讲坛同时得到中国人民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