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回顾:中国人民大学明德环境学术讲坛第二十一讲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3-05-27
2023年5月27日,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主办的“明德环境学术讲坛”第二十一讲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成功举办。本次讲坛邀请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长聘教授蔡闻佳教授作了题为“考虑高分辨率多维影响的中国气候政策设计”的学术报告。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院长庞军教授首先致辞,代表学院对蔡闻佳教授为我院师生作学术报告表示诚挚感谢,表达了学院对明德环境学术讲坛的高度重视,并对参会师生在交流学习过程中能够有所收获提出了殷切期望。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昌敦虎副教授主持。
首先,蔡闻佳教授从碳中和将深刻影响中国式现代化展开报告,讨论了碳中和的目标提出、系统布局和基本原则。多年来,中国碳减排重大决策经历了一系列发展演变,与决策支撑能力相关联的数据精度需求和建模难度也不断提升。因此,如何结合模拟结果提出政策优化建议并给出碳中和“施工图”,将是现阶段“双碳”研究的重要领域。蔡闻佳教授提出,碳减排决策在新时期体现出“跨系统、高精度、可操作”的新特点,涉及排放新常态、时空精度、评估对象、解决方案等多方面。此外,跨系统多维共生影响也会成为碳减排决策的推动力,需要在短期和长期的风险与效益之间进行权衡。
就学术现状而言,蔡闻佳教授提出,首先,从全球来看东亚是低碳转型的健康协同效益最为显著的地区,目前对于粮食安全、饮食结构和身体活动水平相关的健康影响的研究体量在快速增加,特别是对于中国碳减排健康协同效益的行业、区域和人群分配效应认识不断加深。第二,目前缺乏高分辨率的碳减排“施工图”,虽然国际上已经开始涌现以经济成本最小化为原则的高分辨率碳减排操作路径的研究,但是依然缺乏社会福祉最大化的政策设计以及多维度影响评估。第三,需要融合多学科的评估方法,构建跨系统的评估模型,优化目标函数,挖掘综合评估模型的政策反馈功能。
蔡闻佳教授与大家分享了课题组最新的研究成果。第一部分是跨系统的高精度数据集,以高精度人口数据库为例,在规律和机制识别的基础上完成了人口的情景预判,突破了传统方法依赖简单规则进行空间分配的局限,为预估未来长时期空间质量变化及转折点、制定应对策略提供了科学支撑。第二部分是碳减排的多维影响评估,蔡闻佳教授课题组的研究成果首次揭示了中国电力系统碳减排的区域层面成本和健康协同效益,并利用尺度对接算法实现区域模型和高精度数据对接,以获得未来高精度能源设施分布概率图。第三部分是考虑健康协同效益的碳减排政策优化,通过建立高精度人口-能源-经济-环境-健康集成模型,实现了碳中和技术路径优选,并首次揭示了不同路径对人均预期寿命的影响。
蔡闻佳教授在报告的最后环节介绍了《柳叶刀倒计时中国版报告》这一全方位展现气候变化及其应对措施对我国健康影响的学术报告,并介绍了课题组在推动本领域科学研究、促进学术交流、加强科普宣传方面做出的努力。蔡闻佳教授指出,以健康为引领是未来推动碳中和目标实现的重要方向。
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山西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等二十余所国内外高校与科研机构的200余名师生参加了本次讲坛。
在交流讨论环节,来自线上线下的多位高校师生针对关于林业的负碳排放实现、不确定性的分析、碳中和议题下的适应性、碳减排国际合作模式、碳减排的健康收益来源、碳中和与大气污染治理协同、碳公平研究现状、发展中国家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等问题,与蔡闻佳教授进行了深入探讨,气氛活跃,师生反响热烈。
在最后的点评环节,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蓝虹教授高度评价了蔡闻佳教授的精彩报告,指出蔡闻佳教授团队的研究是对于现有评估方法的重要补充,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大背景下具有重要意义。蓝虹教授指出,通过将气候成本延伸至与气候风险、气候效益之间的权衡,蔡闻佳教授团队以均衡分析的思想所构建的高分辨率、高精度的评估模型,为我国更好地实现“双碳”目标提供诸多有价值的参考结论,也是对全球该领域研究的重要补充。健康效益分析是气候变化政策评估体系的有力延伸。最后,蓝虹教授勉励同学们向蔡闻佳教授学习,认真学习专业理论和方法,密切跟踪本专业最新研究成果,力争产出更多高质量的学术成果。
明德环境学术讲坛同时得到中国人民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