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团建设

当前位置: 首页> 党团建设> 基层党建
生态环境学院师生热议全国两会

发布时间:2025-03-07

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于3月5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大会。国务院总理李强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

生态环境学院师生第一时间观看开幕盛况,积极关注两会动态,全院上下迅速掀起学习热潮。

院长、党委副书记 庞军:今年的全国两会,是在“十四五”收官、“十五五”前瞻之际召开的一次共谋发展、凝心聚力的盛会。此次两会吹响了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冲锋号,而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作为生态环境学院院长,我既深受鼓舞,又深感使命在肩。学院将深入学习贯彻此次会议精神,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聚焦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在本专业领域的应用,助力学院教学科研能力再上新台阶,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人大智慧和人大力量。

党委书记 贾铁英:在这个充满希望的春天,全国两会胜利召开,为国家发展绘制新蓝图,也为我们的工作指明方向。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思想深邃,为新时代新征程各项事业发展提供根本遵循,彰显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使命担当。学习两会精神,我深刻认识到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性。这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们要立足本职,积极探索创新,培育新动能,推动产业升级,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同时,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贯穿两会始终,彰显我国民主制度的优越性。从基层立法联系点到代表委员履职,人民的声音得到充分倾听,权益得到切实保障。作为一名教师,我将把两会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以创新为驱动,提升工作效率与质量。在工作中,关注民生需求,以人民为中心,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积极参与社区治理,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将牢记使命,砥砺前行,以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添砖加瓦,不负时代,不负人民。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于媛: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5年政府工作任务,在“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部分强调要坚持创新引领发展,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也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我们要配合学校紧跟国家发展战略要求,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一要明确办学定位,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二要加强党建引领,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党建与教学科研管理等业务深度融合;三要完善学科调整和人才培养模式,立足国家发展需求,打造专业特色;四要强化队伍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努力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副院长 王克: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释放出我国经济稳中求进、绿色转型的强烈信号,令人振奋。报告提出5%的GDP增长目标彰显政策定力。面对外部环境不确定性,报告强调 “坚定信心、迎难而上”,通过深化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优化营商环境、扩大高水平开放,持续激发内生动力。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完整产业体系和新质生产力的加速培育,成为经济韧性的坚实支撑,新能源汽车年产量突破千万辆,数字经济占比提升,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等未来产业有序布局,展现出新旧动能转换的蓬勃活力。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绿色发展转型的战略部署。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从产业结构调整到污染防治攻坚,全方位勾勒出美丽中国建设的施工图。这些举措既立足当前稳增长,更着眼长远谋发展,为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新动能。

副院长 昌敦虎:过去一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奋进、攻坚克难,我国“稳”的态势巩固延续,“进”的步伐坚实有力。特别是看到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成效后,振奋不已,这不仅说明我国在绿色低碳发展上取得了巨大成就,还说明我们统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各项措施具有科学性、正确性。接下来,我们必须继续坚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加快发展绿色低碳经济,营造绿色低碳产业健康发展生态,致力于持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升绿色低碳发展水平的生态文明建设伟大事业。

专任教师党支部书记、生态与环境经济学系主任 马本:2025年全国两会顺利开幕,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提出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升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改革,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在具体举措上,提出了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持续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开展碳排放统计核算等措施。这些措施是高水平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保障,也应该成为高校高水平生态文明相关科研的重点方向。在未来的教学科研和咨政服务中,要主动聚焦这些重点选题,深入进行理论研究,努力结合实践进展,产出高水平的科研和咨政成果,服务于高水平人才培养的需要。

宋倩:两会聚焦教育、科技、人才等关键领域,为高校发展指明了方向,也让我们清晰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通过学习,我深刻认识到,每位党员都应在本职岗位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立足实际、锐意进取,为国家和学校的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今后,我将进一步加强理论修养,将两会精神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更要注重细节,为师生提供优质服务,搭建起学校与师生沟通的坚实桥梁。

金赛君:在观看2025年两会开幕会后,我深受鼓舞,也对自身党务工作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两会聚焦国家发展与民生福祉,诸多政策方针为高校党建工作提供新方向。作为学院党务秘书,我需秉持高度责任感与使命感,将两会精神融入日常工作。在发展党员工作中,严格把关,吸收优秀人才,壮大党员队伍;组织党员教育活动时,以两会精神为指引,提升党员政治素养与生态环保意识,激励大家为生态环境事业贡献力量。我将以两会为契机,立足岗位,持续创新工作方法,提升工作效率,为学院党建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助力培养更多具有家国情怀与专业担当的生态环境领域人才。

林筑:作为高校教务工作者,我认真研读了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教育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内容。我深感责任重大,同时也备受鼓舞。推进“人工智能+”行动,为本科教务工作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思路与方向。在日常工作中,本科教务工作涵盖排课、成绩管理、教学评估等多方面,任务繁杂且对准确性要求极高。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有望实现工作流程的优化与效率提升。例如,智能排课系统能够依据多维度数据进行精准分析和合理安排,有效解决传统排课的难题;借助AI进行教学数据分析,能更科学、全面地评估教学效果,为学科调整和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我将以积极的态度了解并探索人工智能技术,找准机会,在保证数据安全的情况下,向学校建言献策,探索人工智能赋能本科教务新路径,切实助力本科教务工作迈向新台阶,为推动高校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丁蔓:阳春三月,全国两会如期在京召开。两会不仅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更是观察中国发展方向的重要窗口。今年的两会,聚焦高质量发展主线,以“增进民生福祉、激发创新动能、深化绿色转型”为内核,绘制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蓝图。我特别关注了两会关于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的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将提升至12%,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获专项基金支持。这些举措不仅有助于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也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作为一名党员,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参与绿色发展实践,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李宁:2025年全国两会承载着人民的期待,擘画了国家发展的新蓝图。通过学习两会精神,我深刻感受到新时代中国发展的蓬勃脉动与为民情怀,更加坚定了奋进新征程的信心与决心。两会始终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强调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5年作为“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需精准破解发展难题,延续五年积累的宝贵经验。民生议题是两会的温度所在。代表委员们聚焦教育均衡、医疗保障、养老服务等民生关切,提出“让幸福更有质感”的务实建议。重庆奉节县以“一棵树致富30万人”的脐橙产业为依托,推动农旅融合,生动诠释了“强企富民”的实践路径。这些案例让我深刻体会到,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让人民共享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科技创新与绿色转型是两会的关键词。从人工智能安全到新能源普及,代表们呼吁以科技赋能未来,以生态守护家园。国家研发投入持续增长,光伏、风电等产业规模扩大,彰显了绿色发展的坚定决心。我们应勇担使命,在数字浪潮中贡献智慧。学习两会精神,既是对国家战略的深刻领悟,也是对自身责任的清醒认知。新征程上,我们需以实干践行初心,将个人奋斗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共同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壮丽篇章。

2024级硕士生王翔宇:学习2025年全国两会精神,我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今年的两会以高瞻远瞩的视野擘画了国家发展蓝图,既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也为个人奋斗注入澎湃动力。今年两会精神的核心在于“创新驱动”与“人民至上”。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科技创新、绿色转型、民生保障等关键领域,提出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完善社会保障等具体目标。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国家的每一步战略部署都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这些数据不仅彰显了国家对民生福祉的重视,更激励我们以实干回应期待。两会精神如春风化雨,让我更加坚定“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念。作为新时代青年,我深刻认识到,唯有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才能在时代浪潮中实现价值。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将会努力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以实际行动响应两会号召,为国家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021级本科生姜佟: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我积极关注2025年全国两会的召开,政府工作报告中“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贯穿始终,让我真切感受到国家发展的温度与力度。报告提出的“新质生产力”概念让我深受启发,无论是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的突破,还是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都彰显着中国正以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这让我意识到,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的紧密相连,青年不仅要扎实掌握专业知识,更需培养跨界思维与创新意识,努力成长为国家发展需要的创新和高技能人才,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践中绽放青春光芒。

2022级本科生杨虹捷: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以详实的数据、务实的举措和深切的为民情怀,展现了中国在复杂环境下的发展韧性与责任担当。报告紧扣"稳中求进"总基调,将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民生福祉提升紧密结合,既直面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国内转型压力等挑战,又清晰擘画了扩大内需、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的改革路径。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报告始终将"人民至上"理念贯穿始终。从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到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从深化教育医疗改革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每一项举措都回应了群众最关切的现实问题。特别是在推动共同富裕、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提出的创新性制度设计,彰显了以改革破难题、以开放促发展的治理智慧。作为新时代的见证者,这份报告让我更加深刻感受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伟力。它不仅是国家发展的路线图,更是一份凝聚共识、激励奋斗的宣言书,坚定了我们应对挑战、共创未来的信心与决心。

2023级博士生于欣鑫:作为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的博士生,在观看两会开幕会并聆听工作报告后,深感责任在肩。他提到,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推进的内容,与自己的专业研究方向高度契合。“报告中指出,我国在过去一年生态环境质量有新改善,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下降,优良天数比例上升,这背后反映的是一系列政策实施的成效,也为我们研究环境政策对经济与人口的影响提供了现实依据。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如何在经济规模稳步扩大,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134.9万亿元、增长5%的同时,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绿色发展,实现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这不仅是学术问题,更是关乎国家长远发展的关键议题。

2024级硕士班李尚峰:研读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深感国家在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领域展现出的智慧与决心。报告中强调的“十四五”规划成就,是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理论的生动实践。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挑战,促使我们思考如何通过政策优化,实现人口红利的持续释放。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彰显了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入贯彻。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扎实推进。报告中提到的“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是应对人口老龄化、优化人口结构的重要举措。这让我认识到人口政策调整对经济发展的深远影响,也让我更加关注如何通过经济手段鼓励生育,提高人口质量。同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强调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这让我思考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作为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我深感责任重大。我将以报告为指引,深入研究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机制,为实现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1级博士班徐文娟:在认真学习政府工作报告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报告中对过去一年国家发展成就的总结,彰显了我国在复杂国际形势下的强大韧性与活力。经济规模的稳步扩大,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4.9万亿元、增长5%,这一数据背后,是无数奋斗者的汗水,也是国家战略布局的成功实践。就业、物价总体平稳,更是为民生福祉筑牢了坚实根基,让老百姓的生活有了实实在在的保障。展望2025年,报告中的各项规划部署,既高瞻远瞩又脚踏实地。大力提振消费,一系列举措如多渠道促进居民增收、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等,直击消费市场的痛点,有望激发市场活力,畅通经济循环。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前沿性、颠覆性技术研究,在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我们应积极投身科研创新的浪潮,在各自专业领域深耕细作,以实际行动助力国家科技实力的提升。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肩负着时代赋予的使命。从政府工作报告中,我们汲取了奋进的力量,明确了前行的方向。在科研学习中,要秉持严谨的态度,勇于探索未知,敢于突破瓶颈。同时,我们也要积极关注社会民生,将个人发展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利用专业知识,为解决社会问题建言献策,参与社会实践,服务广大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传承和弘扬两会精神,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影响身边的人,传播正能量。此次两会学习,让我们更加坚定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决心。我们将以两会精神为指引,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勇挑重担,砥砺前行,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青年的精彩篇章,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